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一九九零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3 14:11
   本文主要以我国一九九零年代中期以来的儿童纪录片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功能与价值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来深入地探究这一时期我国儿童纪录片所具有的本体性和现实性的功能与价值意义;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儿童纪录片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地思考与探讨其功能与价值如何更好地建构与阐发。首先,从文化阐释、角色建构、家庭模式、生活场域四个方面研究我国儿童纪录片显现的功能。通过解读儿童纪录片视像背后所阐释的丰富文化内涵,所呈现的儿童生活家庭组织模式,所建构的不同儿童形象以及创作者对儿童生活场域的记录来深入地剖析与归纳其中蕴含的功能观。其次,从教育、社会、审美三个方面探究我国儿童纪录片呈现的价值。第一,分析儿童纪录片对儿童自身的成长、对家长教育的方式、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对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产生的启示作用;第二,解读儿童纪录片中隐现的社会化倾向、映现的社会集体记忆以及对边缘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第三,根据纪录片中创作者所记录的儿童影像,勾勒的画面和展现的人文风貌来探究其美学意义。最后,结合我国儿童纪录片的发展现状,根据其自身特点,进一步地思考与探讨如何更好地建构与阐发其功能与价值。一方面思考全球视野下,我国儿童纪录片创作如何打破拍摄阈限,遵守媒介伦理规范,保护儿童隐私,尊重儿童权利;另一方面探究其如何解构媒介“议程设置”下有关儿童的“刻板印象”,去寻求国际受众在“文化认同”上的成分,以缩小“知识鸿沟”的差距。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95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关于我国儿童纪录片的整体研究
        0.2.2 关于我国儿童纪录片功能与价值的研究
        0.2.3 关于我国儿童纪录片单部作品的研究
        0.2.4 国外关于我国儿童纪录片的研究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0.3.1 研究方法
        0.3.2 创新点
1 中国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多向度功能观
    1.1 中国儿童群体的“文化阐释”功能
        1.1.1 儿童群体“言语符码”的探寻
        1.1.2 儿童群体“话语权利”的宣扬
    1.2 中国儿童群体的“角色建构”功能
        1.2.1 儿童群体“身份差异”的读解
        1.2.2 儿童群体“人格塑造”的成因
        1.2.3 儿童群体“刻板印象”的诠释
        1.2.4 儿童群体“自我身份”的迷失
    1.3 中国社会群体“家庭模式”的展现
        1.3.1 父母群体“身份缺失”的影响
        1.3.2 家庭成员“情感建构”的基础
        1.3.3 父母群体“控制权力”的错位
    1.4 中国儿童群体“生活场域”的记录
        1.4.1 创作群体“深度访谈”的人观
        1.4.2 创作群体“参与观察”的物观
        1.4.3 创作群体“直接体验”的事观
2 中国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多维度价值观
    2.1 启迪群体思想:教育价值
        2.1.1 儿童成长过程的“自我反馈”
        2.1.2 家长教育方法的“自我认知”
        2.1.3 校园文化建设的“自我改善”
        2.1.4 国家教育机制的“自我观照”
    2.2 关注群体镜像:社会价值
        2.2.1 成人化社会“影像建构”的隐现
        2.2.2 社会群体童年“集体记忆”的映现
        2.2.3 边缘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感召
    2.3 勾勒群体意象:审美价值
        2.3.1 童真童趣的“生活美”
        2.3.2 客观记录的“朴素美”
        2.3.3 民风民俗的“人文美”
3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儿童题材纪录片功能与价值的有效建构
    3.1 尊重儿童“话语表达”的权利,避免“双重翻译”身份的缺失
    3.2 解构“议程设置”下的儿童形象,减少“文化折扣”的成分
    3.3 建构强烈的“隐私管理”意识,避免“把关人”职责的失守
    3.4 立足国际受众“文化认同”的视野,缩小“知识鸿沟”的差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9条

1 赵鑫;陈旗;;“互联网+”语境下纪录片创新发展的再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2 殷张鹏;;平民化视角下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以《四个春天》为例[J];传媒论坛;2019年23期

3 陈刚;;电视纪录片创作趋于平民化发展探索[J];中国报业;2019年22期

4 卞慧敏;;浅析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突围之道[J];记者观察;2019年26期

5 张斌;;2017年国外纪录片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视听;2018年11期

6 杨颖;;“纪录片创作”课程如何设计教学内容[J];文教资料;2018年30期

7 廖尚杰;;对纪录片剪辑方式的探讨[J];传媒论坛;2018年18期

8 刘毅;刘杨祎伊;;少数民族文化纪录片叙事策略探究[J];传媒论坛;2018年19期

9 李东宁;;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创作路径的改变[J];传媒论坛;2018年21期

10 黄新炎;;上海纪录片40年的回溯与展望[J];当代电视;2019年01期

11 谷津;刘郝雨萱;陈立强;;浅析环保纪录片的视觉语言美——以《美丽中国》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23期

12 黄晟;;论“真实再现”手法在纪录片中的运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12期

13 别君红;;纪录片创作课程实践教学的瓶颈和变革[J];教育传媒研究;2019年01期

14 张鹏辉;;纪录片增强画面冲击力的侧重点——以《大美河南》《春光的春光》和《家》为例[J];青年记者;2018年35期

15 支晓亮;;改革开放40年藏地题材纪录片发展概述[J];新闻论坛;2019年01期

16 赵曦;毛鑫;;国际化语境下中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电视;2019年02期

17 许丽珊;;浅谈纪录片的包装与特效制作——以《新视觉》栏目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年01期

18 张元元;;讲好纪录片故事 塑造国家新“名片”——《超级中国》的启示[J];传播力研究;2018年35期

19 吉平;刘昭;;新丝路题材纪录片的审美意蕴构建[J];传媒;201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阿拉腾塔娜;内蒙古电视台生态主题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年

2 杨会;从视觉节奏到生命律动:诗意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苗元华;中国新时期纪录片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1978-2015)[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仇蓓蓓;影视修史[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紫薇;“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对望》的叙事特征分析[D];西南大学;2019年

2 张海兵;BBC纪录片《中国创造》叙事探究[D];西南大学;2019年

3 康健;论人物类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及其功能[D];江汉大学;2019年

4 黄梦玲;论乡村主题纪录片的叙事手法[D];江汉大学;2019年

5 金希晨;纪录片《都市骑手》导演阐述[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6 任桐;政论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叙事策略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7 郭晓譞;“非遗”题材纪录片的仪式化传播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8 侯月皎;纪录片《武师旭明》导演阐述[D];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

9 侯乐;纪录片《奶奶》导演阐述[D];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

10 刘胤汐;论听障题材纪录片的声音控制[D];广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94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894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3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