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澳门地区电影放映(1949—1959)
发布时间:2020-12-10 17:24
长期以来,尽管澳门地区的放映业没有被广泛关注,但其实该区放映业历史悠久丰富,是把握华语影史脉搏与文化交融的重要指征。本文首先针对非常模糊而空白的澳门地区早期放映史进行谱系化梳理,同时结合遗存的当地电影宣传品和影院史料,分析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澳门地区呈现怎样的放映大格局和特定戏院的文化场域。大量引进的新中国影片,构建了特定场域中更加系统、正式和深入的国族意识与三重想象话语:战争、母国主体意识和政治现代性想象。
【文章来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0年01期 第99-106页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二、逾半世纪的澳门地区影业积淀
(一)“杂耍”影院模式(1893年—1920年)
(二)国外无声片主导的影院成型期(1921年—1930年)
(三)大陆联动、稳步增长的有声时代(1931年—1937年)
(四)战时黄金期(1938年—1941年)
(五)战时紊乱期(1942年—1949年)
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启分庭抗礼的中西新格局
四、话语惯习:特殊的场域与深化的国族意识
(一)语言惯习之“某些固定方式的言说和确定的倾向”
(二)语言惯习之“既定情境中的运用”
(三)语言惯习之“既定情境中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中的国家理论和国家形象研究[J]. 陈犀禾,鲜佳. 当代电影. 2019(05)
[2]符号化的视听语言 “工农兵电影”叙事研究(1949-1966)[J]. 侯克明.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8(05)
[3]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创建始末(1949—1957)[J]. 沈芸. 当代电影. 2005(04)
[4]新中国电影对外交流[J]. 周铁东. 电影艺术. 2002(01)
[5]历史叙事与话语:十七年历史题材影片二题[J]. 戴锦华.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1(02)
本文编号:2909081
【文章来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0年01期 第99-106页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二、逾半世纪的澳门地区影业积淀
(一)“杂耍”影院模式(1893年—1920年)
(二)国外无声片主导的影院成型期(1921年—1930年)
(三)大陆联动、稳步增长的有声时代(1931年—1937年)
(四)战时黄金期(1938年—1941年)
(五)战时紊乱期(1942年—1949年)
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启分庭抗礼的中西新格局
四、话语惯习:特殊的场域与深化的国族意识
(一)语言惯习之“某些固定方式的言说和确定的倾向”
(二)语言惯习之“既定情境中的运用”
(三)语言惯习之“既定情境中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中的国家理论和国家形象研究[J]. 陈犀禾,鲜佳. 当代电影. 2019(05)
[2]符号化的视听语言 “工农兵电影”叙事研究(1949-1966)[J]. 侯克明.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8(05)
[3]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创建始末(1949—1957)[J]. 沈芸. 当代电影. 2005(04)
[4]新中国电影对外交流[J]. 周铁东. 电影艺术. 2002(01)
[5]历史叙事与话语:十七年历史题材影片二题[J]. 戴锦华.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1(02)
本文编号:2909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909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