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现状与对策探讨——以复旦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21 15:37
在"全媒体时代",影像资源、研究资料极为丰富,教学方式也更为灵活,加上创作微电影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些都为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开设带来极大便利。但是,这也意味着教师的角色要完成一个转变:从知识的搬运者变成获取知识方法的教导者,以及培养优秀人才的引导者和扶持者。针对当前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现状,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教学目标,通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推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之间的渗透与互动。此外,还要加快微电影创作课程的在线建设步伐,改革教学模式,探索更开放、更具创造性的考核方式,借助"全媒体"的优势扩大课程的网络推广与师生互动。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03期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全媒体时代”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机遇
1.1数字影像资源、课程素材、研究资料应有尽有,课程内容更为丰富、扎实
1.2教学方式的改革有了成熟的技术支撑
2“全媒体时代”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挑战
3“全媒体时代”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现状分析
3.1学生对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实施形式和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认可度较低,总体上评价不高
3.2现有的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教师容易满足于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现有的很多公共影视课程知识零碎化、粗浅化,课程之间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期望,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
3.4考核方式要么机械,要么随意,未能体现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的检测
4“全媒体时代”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改革方向
4.1在教学目标中兼顾影视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4.2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推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之间的渗透与互动
4.3加快微电影创作课程的建设步伐
4.4探索更为开放,更具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
4.5探索更开放,更具创造性的考核方式
4.6“全媒体时代”影视类选修课程应重视网络推广
5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媒体时代双创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探索[J]. 李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20)
[2]全媒体时代下影视流行文化之发展演变[J]. 杜莹杰,李婷. 学术研究. 2014(06)
[3]全媒体时代高校影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纪录片分析》课为例[J]. 刘卉青. 艺术教育. 2014(02)
[4]全媒体环境下高等影视艺术教育的技能缺失及其对策[J]. 喻琢,万丽. 当代教育论坛. 2013(04)
[5]全媒体时代,广播影视传媒的社会责任与职业素养[J]. 薛山明. 视听. 2012(10)
[6]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研究[J]. 王静. 学理论. 2011(11)
[7]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缺失及塑造[J]. 万成. 人才开发. 2007(06)
[8]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王生洪. 复旦教育论坛. 2006(05)
本文编号:2930075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03期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全媒体时代”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机遇
1.1数字影像资源、课程素材、研究资料应有尽有,课程内容更为丰富、扎实
1.2教学方式的改革有了成熟的技术支撑
2“全媒体时代”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挑战
3“全媒体时代”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现状分析
3.1学生对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实施形式和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认可度较低,总体上评价不高
3.2现有的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教师容易满足于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现有的很多公共影视课程知识零碎化、粗浅化,课程之间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期望,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
3.4考核方式要么机械,要么随意,未能体现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的检测
4“全媒体时代”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改革方向
4.1在教学目标中兼顾影视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4.2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推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之间的渗透与互动
4.3加快微电影创作课程的建设步伐
4.4探索更为开放,更具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
4.5探索更开放,更具创造性的考核方式
4.6“全媒体时代”影视类选修课程应重视网络推广
5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媒体时代双创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探索[J]. 李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20)
[2]全媒体时代下影视流行文化之发展演变[J]. 杜莹杰,李婷. 学术研究. 2014(06)
[3]全媒体时代高校影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纪录片分析》课为例[J]. 刘卉青. 艺术教育. 2014(02)
[4]全媒体环境下高等影视艺术教育的技能缺失及其对策[J]. 喻琢,万丽. 当代教育论坛. 2013(04)
[5]全媒体时代,广播影视传媒的社会责任与职业素养[J]. 薛山明. 视听. 2012(10)
[6]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研究[J]. 王静. 学理论. 2011(11)
[7]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缺失及塑造[J]. 万成. 人才开发. 2007(06)
[8]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王生洪. 复旦教育论坛. 2006(05)
本文编号:2930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930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