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文化嵌入与社会回响:1949—2019年外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0-12-28 10:19
  无论是"十七年"还是"文革"时期,国产电影的数量始终低于同时期译制和公映的外国电影。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影不仅管控严格而且比例极小,而苏联、东欧和北朝鲜、北越等社会主义国家电影不仅占绝对比例,而且从根本上影响着国产电影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艺术表达。20世纪70年代初期,与美、日外交关系的改善直接导致"内参片"译制数量激增。在1977—1979年的转折期,非社会主义国家影片的译制引进数量首次反超社会主义国家电影,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宽松的文化生态环境。1980—1999年,从正规渠道进入市场的外国电影译制片大幅下降,但包括盗版在内的录像带和影碟依然影响广泛;国产片生产数量大幅增长,同时完成了电影本体的功能性复位,打通、修复了被屏蔽多年的中国电影历史传统,为2000年后中国内地电影多元呈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不可更张的格局。近20年来,外国电影借助互联网全面地、原生态地进入,不仅对国产电影的本体表达和质量起到提升作用,而且与中国社会的文化诉求交集互渗,极大地影响着亿万民众的审美潮流和艺术感受。因此,70年来外国电影在中国内地的文化传播和世俗影响,从意识形态嵌入到文化交... 

【文章来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1949—1966年:“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电影绝对优势的涌入
二、1966—1976年:社会主义国家电影的增减与“内参片”的文化思想冲击和启蒙
三、1977—1979年:“后文革”时代非社会主义国家影片译制数量的开始反超
四、1980—1999年:外国电影的深层文化影响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功能复位
五、2000—2019年: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多元传播以及中外电影的文化与市场对接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三种声音:1930年代国粹电影的生态背景及其历史意义[J]. 袁庆丰.  学术界. 2020(07)
[2]红色经典电影的历史流变——从左翼电影、国防电影和抗战电影说起[J]. 袁庆丰.  学术界. 2020(01)
[3]中国互联网25年[J]. 方兴东,陈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4)
[4]“内参片”的放映及其对新中国电影的影响[J]. 丁珊珊.  文艺研究. 2016(08)
[5]阿尔巴尼亚与中国大陆电影模式的异同及世俗读解——以1967年译制的《海岸风雷》为例[J]. 袁庆丰.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06)
[6]罗马尼亚电影的雄性展示与中国大陆的民间读解——以“文革”期间公映的《多瑙河之波》为例[J]. 袁庆丰,严玲.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5(01)
[7]日本电影的心理冲击及其删节考量——以1978年译制的《追捕》(1976)为例[J]. 袁庆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6)
[8]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朝鲜电影在中国大陆传播的文化机制——以《看不见的战线》为例[J]. 袁庆丰.  燕赵学术. 2014(01)
[9]南斯拉夫影片与中国大陆电影文化语境的对接——以北京电影制片厂1973年译制的《桥》(1969)为例[J]. 袁庆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2)
[10]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J]. 陈建功,李晓东.  互联网天地. 2014(03)



本文编号:2943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943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6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