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图像之后(二)——从培根与诺兰画作的争论谈起

发布时间:2020-12-28 18:23
  培根与诺兰是同时代的艺术家,20世纪中叶他们的几幅创作相继引起评论家的关注并引发了学术争议。本文通过梳理相关艺术事件,分析两人在形象构成、创作手法、绘画语言上的同异关系,进而对两位艺术家图像外在的形式与内在表现作出一个客观的评述,并澄清艺术史上存在的相关误解。 

【文章来源】:世界美术. 2020年03期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像之后(二)——从培根与诺兰画作的争论谈起


培根《爬行的麻痹症小孩》(源自迈布里奇的摄影)19 6 1年布面油彩1 9 7.5×140cm

珐琅,复合板


诺兰出生在墨尔本,父母是爱尔兰人。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艺术界普遍受到德国的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而作为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诺兰更多地保持了自己的天性。1942年,诺兰应招参加澳大利亚部署在维多利亚州西北部的军队。辽阔的原野和灌木明亮的色调吸引着诺兰,继而创作了一系列风景画作,为澳大利亚风景画开拓了全新的方向。而流传于维多利亚时代凯利帮派(Kelly Gang)的民间传说更是令他着迷,故事中的这位草莽英雄奈德·凯利(Ned Kelly)劫富济贫,代表着爱尔兰-澳大利亚裔天主教工人阶级反抗英澳殖民统治阶级的压迫而引发的暴力反抗运动。诺兰虽然出生在墨尔本,但他却出身于爱尔兰工人阶级家庭。童年时代起,他的祖父时常给他讲述自己当警察时追捕凯利帮派的故事,这位一身自制盔甲、一杆长枪,蒙面骑马的“澳洲罗宾汉”的形象更是带给年幼的诺兰无限的幻想。1946-47年,诺兰开始创作“凯利”第一个系列。在27幅画作中,这位绿林好汉一身黑衣置身于澳洲焦黄的灌木丛或荒原之中,特别是人物标志性的黑色几何面具使得奈德·凯利的形象深入人心(图1)。诺兰的画作在澳大利亚得到了好评,特别是受到来访的英国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的赏识,进而帮助其拓展了在伦敦艺术事业的发展。1951年1月,由澳大利亚人管理的雷德芬画廊举办了诺兰的首次伦敦个展,并获得了英国评论界的赞赏。1953,,

硬质纤维板,珐琅


在1954年和1955年,诺兰和培根先后以英国著名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为原型分别创作了一幅肖像画,这一相同的图像主题随即引发了一场评论界持续的争论。1954年10月,诺兰在游历意大利之后返回伦敦,开始着手他第二批凯利系列的创作。在此之前,他先完成了一幅威廉·布莱克的肖像《一位诗人之死》(图2)。这幅过渡性的创作不仅为他的凯利题材拓展了新的意境,同时受到了评论家们的赞赏。画中奈德·凯利黑色的死亡面具被诗人闭目沉思的形象所取代,与植物的根茎相交相融在一片明亮的湛蓝色背景中。而诺兰画中亡命徒式的暴力氛围在此刻化为了一种深度的忧郁气质,这或许与他游历意大利期间对宗教艺术的感悟有关。艺术史学家T.G.罗森塔尔认为去掉了凯利标志性的头盔和面具,诺兰创造了一幅充满活力的肖像,被植物环绕的人物好似带上了一顶荆棘王冠……这是诺兰画过的最真实的凯利。【6】1955年5月,在雷德芬画廊展出时此画被定名为《亡命之徒》。


本文编号:2944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944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9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