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及其当下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3 08:28
  从1932年中国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的兴起,到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在全球性的左翼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左翼进步人士重新认识了电影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积极参与到电影创作中,改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影戏”观念,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积极引进国外的电影理论,学习先进的电影技术,促进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进步。本论文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诞生,深入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探究20世纪30年代所形成的电影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对中国电影创作的价值,藉此对当下的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做出展望。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在中国呈现出的特殊状态;其次针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发现不足,寻求本文的研究意义,最后介绍了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诞生,阐明30年代的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受到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左翼电影人翻译了大量的国外电影理论,30年代中国...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及其当下价值研究


电影《神女》截图

电影,浪漫主义,影片,电影作品


二、30年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23图2-1:电影《神女》截图图2-2:电影《神女》截图3.浪漫主义气质的张扬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中国电影导演在坚持现实主义表现的同时,在影片中注入了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在影片中表现为阶级自觉和革命精神,因此战斗的浪漫是这时期很多电影剧作的风格基调。田汉身上豪放浪漫的艺术气质在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作品中得以清晰的体现。田汉的电影作品并不着力去表现生活中的真实细节,而力图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中直接表达主题。《三个摩登女性》集中表现了田汉电影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大学生张榆因不满包办婚姻,从东北逃离到上海成为一名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张榆与三名女性产生了情感纠葛,他的初恋情人虞玉贪图物质享受,向往资产阶级的上层生活。张榆的逃婚对象周淑贞是具备先进思想的底层劳动者,她邀请了张榆参观码头、工厂,通过安排张榆和底层的劳动群众接触,帮助张榆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一直鼓励张榆参与革命斗争,在周淑贞的引导下,张榆深受震撼,投身到抗日的队伍中。张榆的影迷陈若英是爱情至上的落后小资产阶级代表,她爱恋张榆,对张榆紧追不舍,最后殉情而亡。影片通过对虞玉、周淑贞、陈若英女性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该时期中国女性的不同追求,批判了贪图享受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赞扬了以周淑贞为代表的具备反抗精神和革命斗争意识的底层劳动者。编剧田汉在塑造人物时,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想法,以人物身上强烈的爱国情感去鼓励知识分子、劳苦大众早日投身到革命斗争中。整个影片戏剧冲突强烈,洋溢着浪漫主义的基调。同时期孙瑜导演的创作也呈现出浪漫主义的气质。孙瑜的电影作品常常聚焦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与其他导演不一样的是,孙瑜很少在影片中表现


本文编号:2954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954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1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