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苗族的影像生产与族群身份构
发布时间:2021-01-27 06:51
由于影像生产受专业主义的垄断,少数民族很难成为影像生产的主体,也很难自我再现。但是文山苗族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自发进行媒介生产的活动,他们利用录像在不同的权力和多元文化中对身份进行了重构。文山苗族自发的影像生产活动表明,少数民族群体可以发挥自主能动性利用媒介颠覆以往影像生产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本文将文山苗族自发进行媒介生产的媒介产品称之为“苗语影像”。苗语影像如何被使用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是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由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山苗族影像生产活动的参与式观察,以讨论媒介对文山苗族族群身份建构的影响,拟解决以下具体问题:1.苗语影像的生产过程;2.苗语影像的传播过程;3.苗语影像的使用过程;4.苗语影像的特征;5.苗语影像在苗族社区中的作用;6.苗语影像如何建构族群身份;7.苗语影像建构了何种族群身份。因此,本研究通过民族志的方法观察了文山州苗族的影像生产与流通过程;说明了苗语影像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特征;结合田野调查的案例阐述了苗语影像在苗族社区中具有的作用;从影像媒介建构身份认同的两个纬度即影像内容与影像形式两方面分析了文山苗族如何使用苗语影像“再现”传统与“创造”传统来建构族...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少数民族影像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1.2.2 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历史与现状
1.2.3 影像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关联性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内外族裔媒体研究
1.5.1.1 国内学界对少数族裔媒体的研究
1.5.1.2 国外学界对少数族裔媒介的研究
1.5.2 国内外学界对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研究
1.5.2.1 国内学界对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研究
1.5.2.2 国外学界对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研究
1.6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6.1 概念界定
1.6.1.1 苗族与Hmong人
1.6.1.2 影像生产
1.6.1.3 苗语影像
1.6.1.4 族群身份
1.6.2 理论基础
1.6.2.1 第三空间理论
1.6.2.2 杂合理论
1.6.2.3 苗语影像建构杂合身份的理论路径
第二章 田野点概述与样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
2.1 田野点概述
2.1.1 所龙桥社区
2.1.1.1 自然地理概貌及地方经济发展情况
2.1.1.2 基础设施
2.1.1.3 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
2.1.2 城南苗族街社区
2.1.2.1 族群分布
2.1.2.2 经济情况
2.1.2.3 基础设施与媒介使用
2.1.3 金华市苗族聚居区
2.1.3.1 厂内:族群与“文化”
2.1.3.2 厂外:族群与社会交往
2.1.3.3 基础设施与媒介使用
2.2 样本数据采集
2.2.1 抽样策略
2.2.2 数据采集
2.3 样本数据处理分析
2.3.1 参与式观察笔记的数据处理分析
2.3.2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分析
2.3.2.1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考察
2.3.2.2 样本的媒介拥有情况
2.3.2.3 样本的媒介接触情况
2.4 效度与信度控制
第三章 文山苗语影像的生产与流通过程
3.1 苗语影像的生产
3.1.1 苗语影像的生产现状
3.1.2 苗语影像的生产动机
3.1.2.1 根本动机:身份危机
3.1.2.2 直接动机:自我表达与自我再现
3.1.3 苗语影像的生产条件
3.1.3.1 技术壁垒的突破
3.1.3.2 影像传播的直观性与易接受性
3.1.4 苗语影像的生产方式
3.1.4.1 商业制作
3.1.4.2 合作生产
3.2 苗语影像的传播
3.2.1 苗语影像的传播现状
3.2.1.1 录像带传播方式为主流
3.2.1.2 互联网传播方式逐渐兴起
3.2.2 苗语影像的传播方式
3.2.2.1 族群范围内的人际传播
3.2.2.2 族群范围内的跨国传播
3.2.3 苗语影像的传播内容
3.3 苗语影像的使用
3.3.1 苗语影像的使用方式
3.3.1.1 个人使用
3.3.1.2 集体观看
3.3.2 苗语影像的使用动机
3.3.2.1 娱乐与文化的需求
3.3.2.2 民族语言的共享
3.3.2.3 族群历史的追溯
3.3.2.4 慰藉与归属感的寻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山苗语影像的特点及其在文山苗族社区中的作用
4.1 苗语影像的特点
4.1.1 族群自发生产
4.1.2 使用苗族西部方言
4.1.3 再现民族服饰
4.1.4 族群内部流通
4.2 苗语影像在文山苗族社区中的作用
4.2.1 保存族群传统
4.2.2 反思族群文化
4.2.3 进行对外交流
4.2.4 营造文化空间
4.2.5 积累文化资本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山苗语影像对族群身份的建构
5.1 苗语影像建构身份认同的内容:传统
5.1.1 再现传统
5.1.1.1 族群语言与族群服饰的再现
5.1.1.2 族群集体记忆的再现
5.1.1.3 节日与仪式的再现
5.1.2 创造传统
5.2 苗语影像建构身份认同的形式:时空
5.2.1 时间塑造
5.2.2 空间改造
5.3 苗语影像建构族群身份的维度
5.3.1 苗语影像建构族群身份的认知维度
5.3.2 苗语影像建构族群身份的情感维度
5.3.3 苗语影像建构族群身份的行为维度
5.4 苗语影像建构的族群身份:杂合身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苗语影像的生产、传播、使用过程
6.1.2 苗语影像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6.1.3 苗语影像与族群身份的关系
6.1.4 对苗语影像未来发展的探讨和思考
6.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主要报告人基本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4 田野调查期间部分图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族认同的概念、路径及其影响探析[J]. 罗志鹏.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01)
[2]丁村媒介景观的意义生产方式探析[J]. 阮艳萍,王雯. 文化遗产. 2016(02)
[3]云南通海蒙古族民族认同研究综观[J]. 纳日碧力戈,符广兴.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4]媒介与乡村社会空间的互动及意义生产——云南兰坪大羊普米族村寨的个案考察[J]. 孙信茹,苏和平. 云南社会科学. 2012(06)
[5]华语电视对民族身份认同的消解与建构[J]. 谢毅,鲁婷. 新闻界. 2012(19)
[6]少数民族认同问题的理论探析[J]. 谭庆莉,谷禾. 民族论坛. 2012(08)
[7]参与和赋权:中国乡村社区建设中的参与式影像研究[J]. 韩鸿. 国际新闻界. 2011(06)
[8]一项对农民工媒介行为与知识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陶建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9]贵州雷山县苗语电视剧调查[J]. 杨正文,肖坤冰. 民族研究. 2008(02)
[10]社区影像:草根纪录及其中国实践[J]. 韩鸿.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2)
博士论文
[1]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D]. 林晓华.四川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02637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少数民族影像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1.2.2 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历史与现状
1.2.3 影像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关联性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内外族裔媒体研究
1.5.1.1 国内学界对少数族裔媒体的研究
1.5.1.2 国外学界对少数族裔媒介的研究
1.5.2 国内外学界对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研究
1.5.2.1 国内学界对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研究
1.5.2.2 国外学界对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研究
1.6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6.1 概念界定
1.6.1.1 苗族与Hmong人
1.6.1.2 影像生产
1.6.1.3 苗语影像
1.6.1.4 族群身份
1.6.2 理论基础
1.6.2.1 第三空间理论
1.6.2.2 杂合理论
1.6.2.3 苗语影像建构杂合身份的理论路径
第二章 田野点概述与样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
2.1 田野点概述
2.1.1 所龙桥社区
2.1.1.1 自然地理概貌及地方经济发展情况
2.1.1.2 基础设施
2.1.1.3 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
2.1.2 城南苗族街社区
2.1.2.1 族群分布
2.1.2.2 经济情况
2.1.2.3 基础设施与媒介使用
2.1.3 金华市苗族聚居区
2.1.3.1 厂内:族群与“文化”
2.1.3.2 厂外:族群与社会交往
2.1.3.3 基础设施与媒介使用
2.2 样本数据采集
2.2.1 抽样策略
2.2.2 数据采集
2.3 样本数据处理分析
2.3.1 参与式观察笔记的数据处理分析
2.3.2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分析
2.3.2.1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考察
2.3.2.2 样本的媒介拥有情况
2.3.2.3 样本的媒介接触情况
2.4 效度与信度控制
第三章 文山苗语影像的生产与流通过程
3.1 苗语影像的生产
3.1.1 苗语影像的生产现状
3.1.2 苗语影像的生产动机
3.1.2.1 根本动机:身份危机
3.1.2.2 直接动机:自我表达与自我再现
3.1.3 苗语影像的生产条件
3.1.3.1 技术壁垒的突破
3.1.3.2 影像传播的直观性与易接受性
3.1.4 苗语影像的生产方式
3.1.4.1 商业制作
3.1.4.2 合作生产
3.2 苗语影像的传播
3.2.1 苗语影像的传播现状
3.2.1.1 录像带传播方式为主流
3.2.1.2 互联网传播方式逐渐兴起
3.2.2 苗语影像的传播方式
3.2.2.1 族群范围内的人际传播
3.2.2.2 族群范围内的跨国传播
3.2.3 苗语影像的传播内容
3.3 苗语影像的使用
3.3.1 苗语影像的使用方式
3.3.1.1 个人使用
3.3.1.2 集体观看
3.3.2 苗语影像的使用动机
3.3.2.1 娱乐与文化的需求
3.3.2.2 民族语言的共享
3.3.2.3 族群历史的追溯
3.3.2.4 慰藉与归属感的寻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山苗语影像的特点及其在文山苗族社区中的作用
4.1 苗语影像的特点
4.1.1 族群自发生产
4.1.2 使用苗族西部方言
4.1.3 再现民族服饰
4.1.4 族群内部流通
4.2 苗语影像在文山苗族社区中的作用
4.2.1 保存族群传统
4.2.2 反思族群文化
4.2.3 进行对外交流
4.2.4 营造文化空间
4.2.5 积累文化资本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山苗语影像对族群身份的建构
5.1 苗语影像建构身份认同的内容:传统
5.1.1 再现传统
5.1.1.1 族群语言与族群服饰的再现
5.1.1.2 族群集体记忆的再现
5.1.1.3 节日与仪式的再现
5.1.2 创造传统
5.2 苗语影像建构身份认同的形式:时空
5.2.1 时间塑造
5.2.2 空间改造
5.3 苗语影像建构族群身份的维度
5.3.1 苗语影像建构族群身份的认知维度
5.3.2 苗语影像建构族群身份的情感维度
5.3.3 苗语影像建构族群身份的行为维度
5.4 苗语影像建构的族群身份:杂合身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苗语影像的生产、传播、使用过程
6.1.2 苗语影像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6.1.3 苗语影像与族群身份的关系
6.1.4 对苗语影像未来发展的探讨和思考
6.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主要报告人基本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4 田野调查期间部分图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族认同的概念、路径及其影响探析[J]. 罗志鹏.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01)
[2]丁村媒介景观的意义生产方式探析[J]. 阮艳萍,王雯. 文化遗产. 2016(02)
[3]云南通海蒙古族民族认同研究综观[J]. 纳日碧力戈,符广兴.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4]媒介与乡村社会空间的互动及意义生产——云南兰坪大羊普米族村寨的个案考察[J]. 孙信茹,苏和平. 云南社会科学. 2012(06)
[5]华语电视对民族身份认同的消解与建构[J]. 谢毅,鲁婷. 新闻界. 2012(19)
[6]少数民族认同问题的理论探析[J]. 谭庆莉,谷禾. 民族论坛. 2012(08)
[7]参与和赋权:中国乡村社区建设中的参与式影像研究[J]. 韩鸿. 国际新闻界. 2011(06)
[8]一项对农民工媒介行为与知识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陶建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9]贵州雷山县苗语电视剧调查[J]. 杨正文,肖坤冰. 民族研究. 2008(02)
[10]社区影像:草根纪录及其中国实践[J]. 韩鸿.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2)
博士论文
[1]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D]. 林晓华.四川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02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002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