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蜂人》创作阐述
发布时间:2021-02-08 14:01
纪录片作为艺术形式之一,在电视节目中占有着一席之地。而人物纪录片是一种特有的并且常见的纪录片样式,它的发展也为纪录片刻上了“时代”的烙印。人物纪录片的核心是“人”。在纪录片当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其创作的关键和精髓所在。作品中的主体人物形象代表着作品的整体风格,一个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不仅能够让受众感同身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受众更好地认知和了解社会的现状。在某些方面,推动受众与作者思想与情感上的碰撞,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本篇论文结合作品《追蜂人》的创作,从创作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角度对人物纪录片中人物形象表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说明和阐述;分析了“追蜂人”人物形象带来的社会思考和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传播价值;从导演的角度,对创作中的经验和启发进行总结。对本部纪录片的创作与前人创作之间的差距和不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此次的创作实践,相对弥补了农村题材人物纪录片的缺失,既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又提升了影视制作能力。这些都将成为未来研究学者和作者本人研究道路上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3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特写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图1-2-3特写蜂蜜和蜜蜂(二)近景与中景在五中镜头景别中,近景镜头因为在有限的范围内、距离较近,所以可以看到人物的表情及肢体动作。相比特写镜头,可以展现人物与环境关系。在《追蜂人》纪录片在很多的场景下选择使用了近景和中景。比如,对人物的采访使用近景拍摄,在主人公和合作社蜂农代表们交流经验时选用中景拍摄,既交代主人公背景环境又呈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三)远景与全景远景在塑造人物中用的比较少,过大的取景范围很难将观众的注意集中于主人公身上,因此远景主要被用到片头和片尾,或用于转场和过渡。《追蜂人》作品的片头就使用了大远景的拍摄方法如图1-4,将“林都”四季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在交代自然环境的同时,使观众对主人公养蜂环境有所了解。片头结尾处运用了全景拍摄,将“追蜂人”养蜂基地与“追蜂人”的整体形象放置于同一画面,充分体现了人物与环境背景的关系。图1-4远景拍摄三、《追蜂人》画面构图技巧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图1-2-3特写蜂蜜和蜜蜂(二)近景与中景在五中镜头景别中,近景镜头因为在有限的范围内、距离较近,所以可以看到人物的表情及肢体动作。相比特写镜头,可以展现人物与环境关系。在《追蜂人》纪录片在很多的场景下选择使用了近景和中景。比如,对人物的采访使用近景拍摄,在主人公和合作社蜂农代表们交流经验时选用中景拍摄,既交代主人公背景环境又呈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三)远景与全景远景在塑造人物中用的比较少,过大的取景范围很难将观众的注意集中于主人公身上,因此远景主要被用到片头和片尾,或用于转场和过渡。《追蜂人》作品的片头就使用了大远景的拍摄方法如图1-4,将“林都”四季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在交代自然环境的同时,使观众对主人公养蜂环境有所了解。片头结尾处运用了全景拍摄,将“追蜂人”养蜂基地与“追蜂人”的整体形象放置于同一画面,充分体现了人物与环境背景的关系。图1-4远景拍摄三、《追蜂人》画面构图技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如何走出新媒体时期电视纪录片编辑的创新之路[J]. 苏红亮. 记者摇篮. 2019(02)
[2]纪录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探讨[J]. 邓建波. 电视指南. 2017(15)
[3]万物皆神灵——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视分析[J]. 朱岩. 戏剧之家. 2017(09)
[4]透过人文情怀 传递心灵感动——农村题材纪录片人文内涵探析[J]. 谢忠波. 中国电视. 2017(03)
[5]饮食文化与国家形象——以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 王孔政. 新闻研究导刊. 2016(04)
[6]纪录片艺术的深层价值探寻[J]. 陆敏. 电视研究. 2015(06)
[7]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中国美学表达[J]. 滕天天,田龙过.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8]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 聂朝昭,卢颖. 青年记者. 2013(14)
[9]论纪录片人物的形象建构[J]. 邵雯艳. 社会科学家. 2013(03)
[10]“舌尖”上的中国形象[J]. 景秀明,毕蕾.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5)
硕士论文
[1]人物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D]. 来秋伶.曲阜师范大学 2018
[2]纪录片《我是女工程师》创作阐述[D]. 贾江萍.昆明理工大学 2018
[3]浅析纪录片中普通人物形象的塑造[D]. 牛科伟.福建师范大学 2017
[4]周浩纪录片研究[D]. 毛莲青.浙江师范大学 2017
[5]普通人物题材纪录片的形象塑造[D]. 刘婉龙.福建师范大学 2016
[6]文化艺术类纪录片艺术特色研究[D]. 王硕.山东师范大学 2014
[7]焦波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研究[D]. 魏崧.河北大学 2014
[8]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发展研究[D]. 郭媛.山西师范大学 2014
[9]电视纪录片《电影传奇》的叙事研究[D]. 樊斯文.江西财经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24033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3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特写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图1-2-3特写蜂蜜和蜜蜂(二)近景与中景在五中镜头景别中,近景镜头因为在有限的范围内、距离较近,所以可以看到人物的表情及肢体动作。相比特写镜头,可以展现人物与环境关系。在《追蜂人》纪录片在很多的场景下选择使用了近景和中景。比如,对人物的采访使用近景拍摄,在主人公和合作社蜂农代表们交流经验时选用中景拍摄,既交代主人公背景环境又呈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三)远景与全景远景在塑造人物中用的比较少,过大的取景范围很难将观众的注意集中于主人公身上,因此远景主要被用到片头和片尾,或用于转场和过渡。《追蜂人》作品的片头就使用了大远景的拍摄方法如图1-4,将“林都”四季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在交代自然环境的同时,使观众对主人公养蜂环境有所了解。片头结尾处运用了全景拍摄,将“追蜂人”养蜂基地与“追蜂人”的整体形象放置于同一画面,充分体现了人物与环境背景的关系。图1-4远景拍摄三、《追蜂人》画面构图技巧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图1-2-3特写蜂蜜和蜜蜂(二)近景与中景在五中镜头景别中,近景镜头因为在有限的范围内、距离较近,所以可以看到人物的表情及肢体动作。相比特写镜头,可以展现人物与环境关系。在《追蜂人》纪录片在很多的场景下选择使用了近景和中景。比如,对人物的采访使用近景拍摄,在主人公和合作社蜂农代表们交流经验时选用中景拍摄,既交代主人公背景环境又呈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三)远景与全景远景在塑造人物中用的比较少,过大的取景范围很难将观众的注意集中于主人公身上,因此远景主要被用到片头和片尾,或用于转场和过渡。《追蜂人》作品的片头就使用了大远景的拍摄方法如图1-4,将“林都”四季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在交代自然环境的同时,使观众对主人公养蜂环境有所了解。片头结尾处运用了全景拍摄,将“追蜂人”养蜂基地与“追蜂人”的整体形象放置于同一画面,充分体现了人物与环境背景的关系。图1-4远景拍摄三、《追蜂人》画面构图技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如何走出新媒体时期电视纪录片编辑的创新之路[J]. 苏红亮. 记者摇篮. 2019(02)
[2]纪录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探讨[J]. 邓建波. 电视指南. 2017(15)
[3]万物皆神灵——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视分析[J]. 朱岩. 戏剧之家. 2017(09)
[4]透过人文情怀 传递心灵感动——农村题材纪录片人文内涵探析[J]. 谢忠波. 中国电视. 2017(03)
[5]饮食文化与国家形象——以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 王孔政. 新闻研究导刊. 2016(04)
[6]纪录片艺术的深层价值探寻[J]. 陆敏. 电视研究. 2015(06)
[7]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中国美学表达[J]. 滕天天,田龙过.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8]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 聂朝昭,卢颖. 青年记者. 2013(14)
[9]论纪录片人物的形象建构[J]. 邵雯艳. 社会科学家. 2013(03)
[10]“舌尖”上的中国形象[J]. 景秀明,毕蕾.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5)
硕士论文
[1]人物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D]. 来秋伶.曲阜师范大学 2018
[2]纪录片《我是女工程师》创作阐述[D]. 贾江萍.昆明理工大学 2018
[3]浅析纪录片中普通人物形象的塑造[D]. 牛科伟.福建师范大学 2017
[4]周浩纪录片研究[D]. 毛莲青.浙江师范大学 2017
[5]普通人物题材纪录片的形象塑造[D]. 刘婉龙.福建师范大学 2016
[6]文化艺术类纪录片艺术特色研究[D]. 王硕.山东师范大学 2014
[7]焦波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研究[D]. 魏崧.河北大学 2014
[8]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发展研究[D]. 郭媛.山西师范大学 2014
[9]电视纪录片《电影传奇》的叙事研究[D]. 樊斯文.江西财经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24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024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