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的修辞:从“十七年”电影海报看国家形象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1-02-26 19:03
<正>"十七年"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具有反复研究的意义。电影海报作为电影作品的"代言人"在无形中形塑了大众的心理观念和价值取向,本文选择"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海报,通过海报透视出来的意味从视觉修辞的视角分析这一时期电影海报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中
【文章来源】:电影评介. 2020,(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海报与电影:有意味的形式
(一)作为电影“前文本”的电影海报
(二)以宣传的名义
二、表征与意味:解码“十七年”电影海报
(一)被编码的笑
(二)英雄的神话仪式延续
(三)“非性别化”的铁娘子
(四)“意味”深长:双语片名的出现
三、视觉的修辞:国家形象的建构
(一)媒介转向:从语言修辞到视觉修辞
(二)认同机制与意义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视觉修辞与新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J]. 陈红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1)
[2]视觉修辞下图像传播的文化意象生成研究[J]. 张潇,张浩,张慧. 中国报业. 2014(24)
[3]革命的仪式化场景:“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重读[J]. 付筱茵. 当代电影. 2011(04)
[4]关于国家形象内涵的思考[J]. 程曼丽. 国际公关. 2007(04)
[5]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J]. 戴锦华. 当代电影. 1994(06)
[6]論电影宣傳画的創作[J]. 馬克. 美术. 1957(01)
本文编号:3053028
【文章来源】:电影评介. 2020,(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海报与电影:有意味的形式
(一)作为电影“前文本”的电影海报
(二)以宣传的名义
二、表征与意味:解码“十七年”电影海报
(一)被编码的笑
(二)英雄的神话仪式延续
(三)“非性别化”的铁娘子
(四)“意味”深长:双语片名的出现
三、视觉的修辞:国家形象的建构
(一)媒介转向:从语言修辞到视觉修辞
(二)认同机制与意义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视觉修辞与新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J]. 陈红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1)
[2]视觉修辞下图像传播的文化意象生成研究[J]. 张潇,张浩,张慧. 中国报业. 2014(24)
[3]革命的仪式化场景:“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重读[J]. 付筱茵. 当代电影. 2011(04)
[4]关于国家形象内涵的思考[J]. 程曼丽. 国际公关. 2007(04)
[5]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J]. 戴锦华. 当代电影. 1994(06)
[6]論电影宣傳画的創作[J]. 馬克. 美术. 1957(01)
本文编号:3053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05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