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影像”视域下《我不是药神》的现实呈现
发布时间:2021-03-02 19:56
对现实元素的敏锐捕捉是电影《我不是药神》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本文运用德勒兹的"运动—影像"理论,发现这些现实素材分别通过"感知—运动情境"和"关系—影像"呈现为"欲望—影像"和"幻想—影像"。这成为影片获得商业成功的关键。《我不是药神》对现实素材的组织方式也使影片成为对当下的一种现实主义的美学想象。
【文章来源】:视听. 2020,(09)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欲望—影像”———现实世界的“感知—运动情境”
二、“幻想—影像”———现实世界的“关系—影像”
三、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兴电影运动”与现实主义美学的电影想象[J]. 马丽琳.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8(06)
[2]德勒兹电影理论视域中的类型电影[J]. 聂欣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本文编号:3059854
【文章来源】:视听. 2020,(09)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欲望—影像”———现实世界的“感知—运动情境”
二、“幻想—影像”———现实世界的“关系—影像”
三、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兴电影运动”与现实主义美学的电影想象[J]. 马丽琳.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8(06)
[2]德勒兹电影理论视域中的类型电影[J]. 聂欣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本文编号:3059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059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