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手法的嬗变
本文关键词: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手法的嬗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是以儿童生活为题材、以儿童为主角、儿童为主要受众、真实记录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并在电视台首播的纪录片。从1959年10月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少先队号角》栏目播出了我国第一部少儿电视纪录片《首都少先队员庆祝北京建立少先队10周年大会》开始,在此后五十多年里,中国电视屏幕上播出了一批儿童电视纪录片,其中不乏在国内外获奖的优秀作品。文章立足于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本体特征,结合自1959年以来我国时代背景及儿童观念,综合哲学、电视学、纪录片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美学、社会字等多个学科万面的知识和理论,从儿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与手法变迁这一角度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发展变迁的规律进行探讨。文章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界定及文化功能;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阐述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在三个阶段主要运用到的创作理念及其创作手法,概述其演变规律;文章结语部分探讨了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出路。
【关键词】: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 概念界定 文化功能 创作理念 创作手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5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15
- 第一章 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界定及文化功能15-27
- 第一节 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界定15-22
- 一、儿童范畴的界定15-17
- 二、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界定17-18
- 三、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界定18-22
- 第二节 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文化功能22-27
- 一、儿童历史的影像档案22-24
- 二、儿童社会化的助推器24-25
- 三、社会问题的隐喻25-27
- 第二章 宣教时期(1959年——1989年)27-36
- 第一节 主流儿童的生活展示27-30
- 一、“国家本位”儿童观的确立27-28
- 二、主流儿童生活的展示28-30
- 第二节 与“格里尔逊式”创作理念的不谋而合30-33
- 一、“格里尔逊式”记录理念30-31
- 二、“教化与指导”创作观念的内在转换31-33
- 第三节 “解说+画面”的相辅相成33-36
- 一、重视文本、解说词偏重文学性33-34
- 二、剪辑模式:声画分离34-36
- 第三章 纪实时期(1990年——2002年)36-47
- 第一节 边缘儿童的生存境遇36-40
- 一、“社会本位”儿童观的潜移默化36-38
- 二、边缘儿童生存境遇的“采访式”记录38-40
- 第二节 对“真理电影”模式的直接借鉴40-43
- 一、“真理电影”的创作理念40-42
- 二、“旁观与介入”观念的确立42-43
- 第三节 “旁观与介入”的纪实回归43-47
- 一、“挑动者”身份的介入43-44
- 二、主客观结合,情节结构作品44-45
- 三、声画并重45-47
- 第四章 多元融合时期(2003年——2014年)47-57
- 第一节 儿童生活的全方位记录47-50
- 一、“儿童本位”理念的回归47-48
- 二、儿童多元生活的全方位记录48-50
- 第二节 多元创作理念的融合50-54
- 一、“直接电影”模式的主动借鉴50-52
- 二、“客观与再现”理念的运用52-53
- 三、“新纪录电影”的“主观与表现”53
- 四、“格里尔逊式”和“真理电影”模式创作理念的延续53-54
- 第三节 多元化创作手法的兼收并蓄54-57
- 一、旁观者身份的客观记录54-55
- 二、静观式剪辑55-57
- 结语57-61
- 主要参考文献61-66
- 主要影像目录66-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昕;;电视纪录片艺术价值的体现[J];记者摇篮;2002年06期
2 安远;希望多播电视纪录片[J];电视研究;2002年08期
3 吴瑛;探索频道带给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启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12期
4 陈晓东;;浅谈电视纪录片的真实与主体表现意识[J];山东视听;2003年02期
5 叶青,李林;电视纪录片意境初探[J];当代电视;2003年12期
6 江鸣;电视纪录片的使命感[J];传媒观察;2003年06期
7 李峰;;初探电视纪录片的情境设计[J];记者摇篮;2003年10期
8 王伟平;;论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J];新闻实践;2003年06期
9 贾秀清;;电视纪录片类型探索——评口述历史电视纪录片《百年小平》的形式突破[J];电视研究;2004年09期
10 张琳琳;李亚东;夏修兵;;浅谈电视纪录片的情感构筑[J];山东视听;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屹;;全景式观察中国电视纪录片节目[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宏仁;;在电视纪录片《徐霞客》摄制组关机仪式上的讲话[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3 ;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城》[A];《万里长城》2007年第2期[C];2007年
4 石屹;;中国电视纪录片50年发展[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田柳;;展现奇人风采 抒写科学人生——电视纪录片《徐霞客》观后[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6 张阿利;高字民;;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西部电视纪录片之发展前瞻[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赵红燕;;大型电视纪录片《徐霞客》首播仪式在京举行[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8 段直霞;;在电视纪录片《徐霞客》关机仪式上的致辞[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9 杨旦修;;论当代中国文化形态嬗变下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徐冬青;;在电视纪录片《徐霞客》封镜仪式上的讲话[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蒙海波;电视纪录片的风格[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李颖婷 呼伦贝尔市电视台;由电视纪录片制作引发的对人学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9年
3 宋海品;百集电视纪录片《中国劳模》再获大奖[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孟刚;电视纪录片发力[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5 王中原;揭开电视纪录片的面纱[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汤雪;电视纪录片直击诚信危机[N];光明日报;2013年
7 郑伟;电视纪录片在放逐中成长[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郑伟;电视纪录片:在放逐中长大[N];华夏时报;2002年
9 毛贵民;江苏电视纪录片渐入佳境[N];中国艺术报;2006年
10 中国民族博物馆 向林锋;电视纪录片《多彩中华》的摄制与思考[N];中国民族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媛媛;中国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美学进展[D];苏州大学;2004年
2 于子淇;电视纪录片趣味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王静;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语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4 孔庆熹保;中国当代电视纪录片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与美学型制[D];复旦大学;2012年
5 祁麟;数字立体技术影响下的3D电视纪录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君一;产业化背景下电视纪录片发展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7 李圆;《世界遗产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第十二集、第十九集译实践报告[D];辽宁大学;2015年
8 相雯;电视纪录片《我的抗战》叙事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李莎莎;中国电视纪录片观赏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曾毅;电视纪录片主题的生态美学之维[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手法的嬗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08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