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审美探索 ——结合毕业作品《旅宿》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21 14:13
纪录片在艺术创作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作类型,它已经在浩瀚的历史长流中横亘多年,它的真实与理性展现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形态,纪录片虽然起源于国外,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被我国人民熟知,近年来甚至已经成为国民最喜爱的创作类型之一。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纪录片的风格也逐渐走向多元化,第一人称纪录片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和时尚。它的特点不仅是影片中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声音,还体现在主观情绪的代入和将受众拉到讲述者自己经历的故事中的体验。第一人称纪录片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在21世纪的今天,手机、相机、DV等都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再加上如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的介入,VLOG、短视频的逐渐兴起,人人都可以成为第一人称的创作者。但是第一人称纪录片也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一样,它是创作者审美意识的表达,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审美性是创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审美思维,它与意境一样,是情景交融所产生的审美现象。视听语言往往是一个作品最直观的审美表达,解说词、音乐、画面等是让观众进入到创作者构建的审美世界中的第一元素。就毕业作品《旅宿》而言,是创作者挖掘自我人生价值的一...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旅宿》中的人物塑造小勇&零度
图 3.2 《旅宿》中的人物塑造 谷大叔&丫头姐3.1.2 写意画面的诗意营造在中国的美学中,写意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追求存在于各种艺术作品里,虽然源于画作中的一个笔法,但后来也广泛的用于电影、纪录片中。其中空镜就是作者抒发情感和表达意蕴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画面的营造中国艺术审美核心所在。在早期的纪录片当中,同期声和解说词都相对较弱,就只有靠画面
纪录片《旅宿》虽然作为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形式存在,但是笔者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参考到了许多人文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比如《第三极》《极地》《舌尖上的中国》等,虽然最后由于拍摄器材和人员方面的限制,未能更好的将影片的美感呈现出来,但这些人文类的纪录片在视觉效果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影响到了创作者的审美。在《极地》和《第三极》中,大量的高原场景让人震撼,这也是近年来人文类纪录片得到观众一致好评的原因,首先在感官上就已经获取了人们的喜爱。在创作的过程中,笔者也想到了能让人们为之感同身受的一年四季的风景的呈现,冬天的雪山、春天的绿植、夏天的海风、秋天的古城,给受众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场景设定,从而达到真实场景的还原。这些场景可以直接满足受众的观赏要求,引导观众的观影感受,在美感中感知笔者想表达的人生意境,从而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在新都桥的故事里,笔者将镜头定格推进层层的山峦和蓝天,表现了零度内心对世界万物的包容和对自由的向往。利用空镜头的转场,让受众看到大自然的广阔的同时,也想起人类渺小的梦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将自己的生命拍成电影——第一人称纪录片《明亮的叶子》全案研究[J]. 李淑娟. 南方电视学刊. 2016(05)
[2]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J]. 帕特里夏·奥夫德海得,程玉红. 世界电影. 2012(04)
[3]小众的追求——浅谈新世纪我国的私纪录片[J]. 靳丽洋.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5)
[4]公开的隐私:第一人称纪录片[J]. 孙红云. 电影艺术. 2010(06)
[5]探析影响纪录片美学价值的因素[J]. 李栋宁.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2010(02)
[6]审美之维:对电视纪录片本性的反思[J]. 吴风. 学习与探索. 1997(04)
硕士论文
[1]罗斯·麦克艾维第一人称纪录片研究[D]. 姜力允.东北师范大学 2018
[2]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研究[D]. 李江瑞.曲阜师范大学 2017
[3]当代纪录片的美学分析[D]. 杨茂琳.四川师范大学 2015
[4]新世纪以来草原题材电视纪录片审美特征及文化意蕴[D]. 张姝娜.内蒙古大学 2014
[5]中国当代自然类纪录片的美学特质[D]. 纪晓峰.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中国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美学进展[D]. 舒媛媛.苏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93006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旅宿》中的人物塑造小勇&零度
图 3.2 《旅宿》中的人物塑造 谷大叔&丫头姐3.1.2 写意画面的诗意营造在中国的美学中,写意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追求存在于各种艺术作品里,虽然源于画作中的一个笔法,但后来也广泛的用于电影、纪录片中。其中空镜就是作者抒发情感和表达意蕴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画面的营造中国艺术审美核心所在。在早期的纪录片当中,同期声和解说词都相对较弱,就只有靠画面
纪录片《旅宿》虽然作为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形式存在,但是笔者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参考到了许多人文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比如《第三极》《极地》《舌尖上的中国》等,虽然最后由于拍摄器材和人员方面的限制,未能更好的将影片的美感呈现出来,但这些人文类的纪录片在视觉效果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影响到了创作者的审美。在《极地》和《第三极》中,大量的高原场景让人震撼,这也是近年来人文类纪录片得到观众一致好评的原因,首先在感官上就已经获取了人们的喜爱。在创作的过程中,笔者也想到了能让人们为之感同身受的一年四季的风景的呈现,冬天的雪山、春天的绿植、夏天的海风、秋天的古城,给受众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场景设定,从而达到真实场景的还原。这些场景可以直接满足受众的观赏要求,引导观众的观影感受,在美感中感知笔者想表达的人生意境,从而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在新都桥的故事里,笔者将镜头定格推进层层的山峦和蓝天,表现了零度内心对世界万物的包容和对自由的向往。利用空镜头的转场,让受众看到大自然的广阔的同时,也想起人类渺小的梦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将自己的生命拍成电影——第一人称纪录片《明亮的叶子》全案研究[J]. 李淑娟. 南方电视学刊. 2016(05)
[2]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J]. 帕特里夏·奥夫德海得,程玉红. 世界电影. 2012(04)
[3]小众的追求——浅谈新世纪我国的私纪录片[J]. 靳丽洋.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5)
[4]公开的隐私:第一人称纪录片[J]. 孙红云. 电影艺术. 2010(06)
[5]探析影响纪录片美学价值的因素[J]. 李栋宁.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2010(02)
[6]审美之维:对电视纪录片本性的反思[J]. 吴风. 学习与探索. 1997(04)
硕士论文
[1]罗斯·麦克艾维第一人称纪录片研究[D]. 姜力允.东北师范大学 2018
[2]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研究[D]. 李江瑞.曲阜师范大学 2017
[3]当代纪录片的美学分析[D]. 杨茂琳.四川师范大学 2015
[4]新世纪以来草原题材电视纪录片审美特征及文化意蕴[D]. 张姝娜.内蒙古大学 2014
[5]中国当代自然类纪录片的美学特质[D]. 纪晓峰.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中国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美学进展[D]. 舒媛媛.苏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93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09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