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新供给主义视角下的中美院线电影供给比较研究——基于3084部院线电影统计数据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12 06:02
  院线电影是电影产业供给侧的核心,认清院线电影供给现状是推动电影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作为研究视角,选取了新时代以来(2013—2018年)在我国上映票房超过100万元的1683部院线电影以及同期在美国上映票房超过100万美元的1401部院线电影作为研究样本,利用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中美两国院线电影供给现状进行全方位审视,深入分析了两国电影市场影片供给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为我国电影产业供给改革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文章来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新供给主义视角下的中美院线电影供给比较研究——基于3084部院线电影统计数据分析


2013—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过百万元影片评分情况

电影,类型,观众,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所有样本影片在豆瓣网与猫眼电影的综合平均得分为6.55分。依据类型划分,评分从高到低的电影类型依次是:纪录、灾难、科幻、剧情、动画、动作、战争、奇幻、喜剧、爱情、惊悚。[3]与平均分比较可以发现:喜剧、爱情、惊悚三种类型得分低于平均水平。笔者进一步将样本按照进口片与国产片进行划分,结果显示:进口影片中,战争类型评分最高,达到8.02分;惊悚类型评分最低,为6.66分。所有类型的电影评分都高于总样本的平均得分;国产影片中,纪录片是评分最高的电影类型,达到7.67分。惊悚类型是得分最低的电影类型,为4.70分。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影片的所有类型中,只有纪录与剧情两种电影类型评分高于总样本的平均得分;对比相同类型的国产片与进口片,结果显示国产片中只有纪录片的评分略高于进口片,其他类型评分均低于进口影片(图2)。国产片对比进口片口碑评分的差距有部分原因在于进口电影供给总量较少,且是经过层层筛选之后引进的,因此电影质量更有保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产电影在各个类型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低端供给,由于品质分化严重,从而导致整体口碑的下降。因此,减少低端供给,全面提高电影创作水平是提升国产电影品质基准线的重要前提。

电影,美国,来源,内容


电影故事题材丰富也是好莱坞院线电影供给的重要特征。除了高概念大片外,每年好莱坞巨头的附属公司以及独立电影公司还会生产大量的中低成本影片。由于美国的电影创作环境相对宽松,这些电影在选题方面也更加多元,很多都是专门为利基市场而制作的影片。据不完全统计,1979—2019年,北美地区上映过348部性少数群体(LGBTQ)题材、238部政治题材以及183部宗教题材的影片。[6]除此之外,一些国内的热点事件也常被翻拍成电影,诸如根据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拍摄的传记剧情片《萨利机长》(Sully,2016)、根据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拍摄的惊悚电影《波士顿恐袭》(Patriots D a y,2017)、根据“五角大楼文件案”改编的传记片《华盛顿邮报》(The Post,2017)、根据石油大亨保罗·盖蒂(Paul Getty)之孙绑架案改编的《金钱世界》(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2017)、根据《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s)中新闻改编的电影《聚焦》(Spotlight,2015)等等都在电影市场引起了相当的反响。如图3所示,2013—2018年中,原创剧本、小说、真人真事改编是美国电影内容的三大主要来源。此外,漫画改编的电影数量占比虽小,但平均单片票房产出高达1.06亿美元,是票房产出最高的电影内容来源。美国社会的多元化造就了其文化的多样性,电影作为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类型与题材上也一直有着深刻的反映。导致大量观众持续不断对于一些类型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在于,类型电影是对于社会的基本文化冲突通过娱乐的方式加以关注和表现,并且试图在想象中给予解决。不同的类型往往体现不同的文化冲突。[7]例如,族裔问题是当代美国社会乃至美国电影的核心议题,是最符合美国意识形态期待的叙事材质。[8]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当选美国总统后,“黑人”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相关内容也成为美国院线电影创作的热门元素:漫威创作了首部以“黑人”为主角的高概念大片《黑豹》(Black Panther,2018),并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超级英雄电影;《蜘蛛侠:平行宇宙》(SpiderMan:Into the Spider-Verse,2018)中的男主角也被设定为一位黑人小孩,该片斩获第76届金球奖最佳动画片以及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为奴十二载》(Years a Slave,2013)、《月光男孩》(Moonlight,2016)两部影片更是先后斩获第86届、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成为“黑人电影”创作的艺术高峰。同属于少数族群的亚裔,继1993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之后,2018年由亚裔主导创作的《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再次在北美获得现象级的成功,此后《网络迷踪》(Searching,2018)、《致所有我爱过的男孩》(To All the Boys I"ve Loved Before,2018)、《别告诉她》(The Farewell,2019)等一系列影片也都先后获得了北美电影市场的认可。根据《2019年好莱坞多样性报告》(Hollywood Diversity Report 2019)显示,2011—2017年每十部美国影片中只有两部是有色人种作为主演的电影,显示出美国电影文化的多样性还远远不够。但报告认为伴随《黑豹》《摘金奇缘》等电影的大卖,多元故事内容的票房潜力将进一步显现,成为好莱坞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新理论视域下我国电影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研究[J]. 吴曼芳,黄立玮.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0(01)
[2]21世纪以来美国黑人电影的族裔想象[J]. 姚睿.  当代电影. 2019(05)
[3]当代电影类型化难题[J]. 胡克.  当代电影. 2008(05)



本文编号:3132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132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7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