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本土影视作品贵州形象传播策略研究(2000-2017)
发布时间:2021-08-19 21:12
在过去很多年,贵州形象被一些刻板印象所桎梏,比如“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等。近些年,贵州形象逐渐从他人建构转变为自我言说,“山美水美人更美,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等区域名片熠熠生辉。贵州蕴含着良好的影视元素基因,影视艺术用视听觉符号反映了贵州独特文化(包含物质和精神)的生成环境。新世纪以来,贵州本土影视业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在讲述贵州故事(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塑造贵州形象、传播“多彩贵州”品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运用了传播学、形象学、叙事学等学科中的刻板印象、拟态环境等相关理论。针对贵州本土影视作品有总体归纳,也有如《奢香夫人》、《二十四道拐》等个案的具体分析。第二章主要是概念辨析和理论概述,对本文研究的关键词形象、区域形象、本土影视作品等做了解释和界定,并对本文主要采用的指导理论形象学、5W传播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概述。第三章从贵州形象的内涵与演变开篇,分析影视文化传播区域形象的方式意义等,通过总结贵州本土影视业发展概况以...
【文章来源】: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奢香夫人》中的符号矩阵关系
贵州民族大学 2018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立意高远成就彝族史诗。《奢香夫人》表现“天下彝族一家亲”的主题,叙述“办汉学、修驿道、灭梁王、息战事、兴汉农、促团结”的故事,立意高远、叙事精彩,在反映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社会和谐,体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契合了当今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主旋律,表明贵州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矩阵模式意义升华如图 2。
这部影视作品中以抗战地标“二十四道拐”(见图3)作为突出的符号意象和形象标识,呈“S”型盘山而上,以“雄、奇、险、峻”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二十四道拐”已然成为军事类抗战文化景观。1934 年,毛泽东带领长征红军队伍经过雷山县境内的八宝山时作诗:“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描绘战事告急,加上贵州山势险峻,行军艰难。该剧通过悬念设计,以一集一个小节点、三集一个大节点设置悬念冲突,通过情节起伏来吸引观众。图 3:晴隆二十四道拐(图片来源:搜狗图片)故事场域:《二十四道拐》作为历史性与地域性交节点的抗战叙事影视作品,通过独特的选题视角,反映的是滇缅公路贵州段——晴隆县二十四道拐,通过宏观全景叙事描述美军与中国军民联合誓死保卫二十四道拐及北盘江铁索桥,保证物资安全顺利运输到抗战后方的历史细节,同时从细微处着手展现晴隆大户梅家和三代世家刘家恩怨情仇的叙事线路,在人物塑造上,主人公梅松舍小家为大家,做到了家庭伦理与抗战历史的无缝对接,承袭家国同构的叙事方法,将个人家族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融入抗战风云。地理场域: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指出,“‘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①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年,第 6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J]. 斯图亚特·霍尔,肖爽. 上海文化. 2018(02)
[2]浅谈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J]. 陈开梅. 知行铜仁. 2017(02)
[3]论贵州省域形象的重构[J]. 樊颖.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6(05)
[4]中国民族影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第二届中国民族影视高端论坛(2016)综述[J]. 张国涛,张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8)
[5]前行中的贵州电影产业[J]. 沈蓓蓓,李蕾.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03)
[6]新媒体语境下影视文化价值观的传播[J]. 凌燕.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5(12)
[7]影视文化视域下常州城市形象传播[J]. 杨曙.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8]浅谈贵州少数民族题材原生态电影风格[J]. 廖璇. 电影评介. 2015(16)
[9]“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贵州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分析[J]. 谢念,颜春龙. 贵州社会科学. 2015(08)
[10]全媒体视阈下民族文化的传播[J]. 张德胜,柏茹慧. 贵州民族研究. 2015(04)
博士论文
[1]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 程金龙.河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区域形象塑造与传播[D]. 武志泉.天津师范大学 2016
[2]电视剧中的东北区域形象研究[D]. 颜秉鑫.吉林大学 2015
[3]文化产品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 袁睿.贵州大学 2015
[4]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杜唯.重庆工商大学 2015
[5]影视文化产业与国家形象构建[D]. 卢火青.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
[6]“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构建与传播研究[D]. 喻健.华中师范大学 2014
[7]基于影视广告传播视角的国家品牌形象的塑造[D]. 王卉.华南理工大学 2011
[8]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报道中的新疆形象[D]. 侯卫婷.新疆大学 2010
[9]《人民日报》中的辽宁形象传播研究[D]. 高博.大连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52153
【文章来源】: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奢香夫人》中的符号矩阵关系
贵州民族大学 2018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立意高远成就彝族史诗。《奢香夫人》表现“天下彝族一家亲”的主题,叙述“办汉学、修驿道、灭梁王、息战事、兴汉农、促团结”的故事,立意高远、叙事精彩,在反映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社会和谐,体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契合了当今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主旋律,表明贵州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矩阵模式意义升华如图 2。
这部影视作品中以抗战地标“二十四道拐”(见图3)作为突出的符号意象和形象标识,呈“S”型盘山而上,以“雄、奇、险、峻”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二十四道拐”已然成为军事类抗战文化景观。1934 年,毛泽东带领长征红军队伍经过雷山县境内的八宝山时作诗:“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描绘战事告急,加上贵州山势险峻,行军艰难。该剧通过悬念设计,以一集一个小节点、三集一个大节点设置悬念冲突,通过情节起伏来吸引观众。图 3:晴隆二十四道拐(图片来源:搜狗图片)故事场域:《二十四道拐》作为历史性与地域性交节点的抗战叙事影视作品,通过独特的选题视角,反映的是滇缅公路贵州段——晴隆县二十四道拐,通过宏观全景叙事描述美军与中国军民联合誓死保卫二十四道拐及北盘江铁索桥,保证物资安全顺利运输到抗战后方的历史细节,同时从细微处着手展现晴隆大户梅家和三代世家刘家恩怨情仇的叙事线路,在人物塑造上,主人公梅松舍小家为大家,做到了家庭伦理与抗战历史的无缝对接,承袭家国同构的叙事方法,将个人家族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融入抗战风云。地理场域: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指出,“‘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①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年,第 6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J]. 斯图亚特·霍尔,肖爽. 上海文化. 2018(02)
[2]浅谈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J]. 陈开梅. 知行铜仁. 2017(02)
[3]论贵州省域形象的重构[J]. 樊颖.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6(05)
[4]中国民族影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第二届中国民族影视高端论坛(2016)综述[J]. 张国涛,张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8)
[5]前行中的贵州电影产业[J]. 沈蓓蓓,李蕾.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03)
[6]新媒体语境下影视文化价值观的传播[J]. 凌燕.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5(12)
[7]影视文化视域下常州城市形象传播[J]. 杨曙.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8]浅谈贵州少数民族题材原生态电影风格[J]. 廖璇. 电影评介. 2015(16)
[9]“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贵州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分析[J]. 谢念,颜春龙. 贵州社会科学. 2015(08)
[10]全媒体视阈下民族文化的传播[J]. 张德胜,柏茹慧. 贵州民族研究. 2015(04)
博士论文
[1]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 程金龙.河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区域形象塑造与传播[D]. 武志泉.天津师范大学 2016
[2]电视剧中的东北区域形象研究[D]. 颜秉鑫.吉林大学 2015
[3]文化产品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 袁睿.贵州大学 2015
[4]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杜唯.重庆工商大学 2015
[5]影视文化产业与国家形象构建[D]. 卢火青.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
[6]“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构建与传播研究[D]. 喻健.华中师范大学 2014
[7]基于影视广告传播视角的国家品牌形象的塑造[D]. 王卉.华南理工大学 2011
[8]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报道中的新疆形象[D]. 侯卫婷.新疆大学 2010
[9]《人民日报》中的辽宁形象传播研究[D]. 高博.大连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52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352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