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美学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3 12:46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影像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代表了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总结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智慧结晶的集大成之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传承》、《留住手艺》、《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大批优秀纪录片的热播,让观众在视觉、听觉和精神层面都得到美的享受,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对塑造大国形象、弘扬民族精神、打造文化自信、体现人文关怀都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以真实为基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为表现人物,以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或活动为表现对象,在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带领观众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背后的历史记忆和传承故事,领略祖国广袤大地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风采风貌,塑造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以美学特征研究为方向,以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通过案例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加之自己毕业作品的实践创作感悟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文章分为绪论、四个主要章节、总结展望以及附录这七个...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为纪录片《传承》剧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6青年群体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认同并自豪于中国传统文化。由于非遗纪录片的兴盛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通过鲜活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去传扬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内核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在纪录片市场中大受欢迎,继而使得现在广大的年轻群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这种文化自豪感催生了“国潮”的兴起,而这群年轻人也以“国潮”产品为荣来彰显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以“韩流”为时尚,不再只追求欧美等西方大牌,而是以使用“国潮”为荣,如今,“国潮”已成为当下消费市场的热宠。近几年,我国潮牌市场规模的增速是普通品牌的三倍之多,小众而个性化的“国潮”的品牌更是受年轻人的青睐,在其消费的背后也彰显着消费者需求和思维观念的根本转变——更追求于“国潮”背后的文化意义的消费,更追求对于某种精神思想和生活意义的满足。例如在“二次元京剧娃娃”(图2-2)受到一致好评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迸发出的强大生命活力,是现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与自豪。90后、95后已经渐渐成为新时代下消费主力军,这已然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通过一件件带有极强传统元素的“国潮”产品深刻体会中华民族蕴含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有的人文内涵。(图2-2结合现代元素的泥塑京剧娃娃)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8三友的代表已成为古代君子的符号象征,而鸟笼的“笼”最初具有“拢”之意,象征着中国传统“和”文化。观众通过纪录片中的制作画面感受到大欧鸟笼的精良,在其源材料的选取上了解到古人对于竹文化的热爱,在一个个精美的手工鸟笼中体会中国古代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通过讲述关于大欧鸟笼传承人吴师傅的与鸟笼之间的故事展现出竹文化所独有的文化色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传播形式,将传统制作工艺与文化价值向观众们娓娓道来。(图3-1龙脊梯田)二、展示非遗之美,弘扬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报告原文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作为中国传统匠人最突出的优秀品质,不仅代表了大国工匠们对待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专注和精益求精,更是表达出匠人们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不为外物所动的那份对于初心的坚守显得尤为可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工匠精神的高度契合,加之以纪录片作为载体,就成为了对于非遗技艺最好的宣传途径。就像讲述故宫文物修缮技艺的非遗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文物为钥,开启了故宫这扇历经历史沧桑的大门,也开启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厚重历史记忆,通过对于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艺术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观众直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临终关怀”——纪录片《生命里》的人文价值探析[J]. 王春晓. 戏剧之家. 2019(29)
[2]评纪录片《传承》(第三季)的创作特色[J]. 黄立安. 当代电视. 2019(07)
[3]用镜头“倾听”——谈人文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J]. 王婷婷. 戏剧之家. 2019(04)
[4]基于数字影像艺术的非遗现代传承初探——以《好斗》纪录片为例[J]. 匡睿颖,毛璐璐. 大众文艺. 2018(24)
[5]微纪录片传播“非遗”的新方式[J]. 刘琪,杨超. 声屏世界. 2018(12)
[6]媒介融合下“非遗”微纪录片的创新[J]. 刘琪,赵博翀. 视听. 2018(10)
[7]记录的使命——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书写[J]. 李苑. 人文天下. 2018(04)
[8]大众接受视阈下“非遗”纪录片的文本构造[J]. 邵雯艳. 中国电视. 2017(10)
[9]非遗文化的影像艺术与现代传承——以纪录片《海之南》为例[J]. 赵婷,李艾琳. 青年记者. 2017(27)
[10]纪录片的空间叙事研究[J]. 齐虎,赵艺玲. 电视研究. 2017(08)
博士论文
[1]微纪录片美学研究[D]. 李然.南开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D]. 王颖.曲阜师范大学 2019
[2]微视角下“非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D]. 张瑞玉.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9
[3]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艺术[D]. 袁有婷.聊城大学 2019
[4]“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D]. 闫常乐.广州大学 2019
[5]非遗题材纪录片的镜头语言研究[D]. 杜敏.曲阜师范大学 2018
[6]工程题材纪录片的美学特征研究[D]. 杜淑艳.山东师范大学 2018
[7]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叙事艺术[D]. 张春阳.山东师范大学 2018
[8]非物质文化遗题材纪录片创作手法研究兼论个人纪录片《沉浮岁月的凤翔泥塑》[D]. 夏乐乐.西北大学 2018
[9]非遗题材纪录片的故事化表达研究[D]. 王峰.河南大学 2018
[10]“非遗”类纪录片的影像叙事[D]. 周思辰.河南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357894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为纪录片《传承》剧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6青年群体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认同并自豪于中国传统文化。由于非遗纪录片的兴盛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通过鲜活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去传扬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内核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在纪录片市场中大受欢迎,继而使得现在广大的年轻群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这种文化自豪感催生了“国潮”的兴起,而这群年轻人也以“国潮”产品为荣来彰显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以“韩流”为时尚,不再只追求欧美等西方大牌,而是以使用“国潮”为荣,如今,“国潮”已成为当下消费市场的热宠。近几年,我国潮牌市场规模的增速是普通品牌的三倍之多,小众而个性化的“国潮”的品牌更是受年轻人的青睐,在其消费的背后也彰显着消费者需求和思维观念的根本转变——更追求于“国潮”背后的文化意义的消费,更追求对于某种精神思想和生活意义的满足。例如在“二次元京剧娃娃”(图2-2)受到一致好评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迸发出的强大生命活力,是现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与自豪。90后、95后已经渐渐成为新时代下消费主力军,这已然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通过一件件带有极强传统元素的“国潮”产品深刻体会中华民族蕴含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有的人文内涵。(图2-2结合现代元素的泥塑京剧娃娃)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8三友的代表已成为古代君子的符号象征,而鸟笼的“笼”最初具有“拢”之意,象征着中国传统“和”文化。观众通过纪录片中的制作画面感受到大欧鸟笼的精良,在其源材料的选取上了解到古人对于竹文化的热爱,在一个个精美的手工鸟笼中体会中国古代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通过讲述关于大欧鸟笼传承人吴师傅的与鸟笼之间的故事展现出竹文化所独有的文化色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传播形式,将传统制作工艺与文化价值向观众们娓娓道来。(图3-1龙脊梯田)二、展示非遗之美,弘扬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报告原文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作为中国传统匠人最突出的优秀品质,不仅代表了大国工匠们对待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专注和精益求精,更是表达出匠人们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不为外物所动的那份对于初心的坚守显得尤为可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工匠精神的高度契合,加之以纪录片作为载体,就成为了对于非遗技艺最好的宣传途径。就像讲述故宫文物修缮技艺的非遗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文物为钥,开启了故宫这扇历经历史沧桑的大门,也开启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厚重历史记忆,通过对于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艺术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观众直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临终关怀”——纪录片《生命里》的人文价值探析[J]. 王春晓. 戏剧之家. 2019(29)
[2]评纪录片《传承》(第三季)的创作特色[J]. 黄立安. 当代电视. 2019(07)
[3]用镜头“倾听”——谈人文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J]. 王婷婷. 戏剧之家. 2019(04)
[4]基于数字影像艺术的非遗现代传承初探——以《好斗》纪录片为例[J]. 匡睿颖,毛璐璐. 大众文艺. 2018(24)
[5]微纪录片传播“非遗”的新方式[J]. 刘琪,杨超. 声屏世界. 2018(12)
[6]媒介融合下“非遗”微纪录片的创新[J]. 刘琪,赵博翀. 视听. 2018(10)
[7]记录的使命——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书写[J]. 李苑. 人文天下. 2018(04)
[8]大众接受视阈下“非遗”纪录片的文本构造[J]. 邵雯艳. 中国电视. 2017(10)
[9]非遗文化的影像艺术与现代传承——以纪录片《海之南》为例[J]. 赵婷,李艾琳. 青年记者. 2017(27)
[10]纪录片的空间叙事研究[J]. 齐虎,赵艺玲. 电视研究. 2017(08)
博士论文
[1]微纪录片美学研究[D]. 李然.南开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D]. 王颖.曲阜师范大学 2019
[2]微视角下“非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D]. 张瑞玉.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9
[3]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艺术[D]. 袁有婷.聊城大学 2019
[4]“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D]. 闫常乐.广州大学 2019
[5]非遗题材纪录片的镜头语言研究[D]. 杜敏.曲阜师范大学 2018
[6]工程题材纪录片的美学特征研究[D]. 杜淑艳.山东师范大学 2018
[7]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叙事艺术[D]. 张春阳.山东师范大学 2018
[8]非物质文化遗题材纪录片创作手法研究兼论个人纪录片《沉浮岁月的凤翔泥塑》[D]. 夏乐乐.西北大学 2018
[9]非遗题材纪录片的故事化表达研究[D]. 王峰.河南大学 2018
[10]“非遗”类纪录片的影像叙事[D]. 周思辰.河南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357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357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