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离”的《二十四城记》:消解“真实与虚构”界线的首次反叛
发布时间:2021-08-24 01:56
聚焦贾樟柯跨学科的继承发展布莱希特"间离"理论,并赋予其兼容于电影创作的实践方法。贾樟柯在影片结构、人物及处理方式上使用多种隔离手段遏制观众"共鸣"心理,使其有意识透过影片幻觉挖掘本质,而理性思维过程则消解了"沉浸式"体验带来的无意识盲从现象。影片《二十四城记》在更佳呈现布莱希特理论的同时,首次使学者们在"伪纪录片"核心问题——"真实与虚构"间寻得平衡。
【文章来源】:电影文学. 2020,(1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口述历史塑造双时空线
二、虚拟人物提炼范式现实
三、多重手段突破思维定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贾樟柯电影中的纪实风格及其非现实元素——以《三峡好人》《山河故人》为例[J]. 徐春萍. 电影新作. 2018(02)
[2]浅谈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理论核心——“间离效果”[J]. 张睦龄. 戏剧之家. 2017(19)
[3]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再认识[J]. 林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本文编号:3359041
【文章来源】:电影文学. 2020,(1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口述历史塑造双时空线
二、虚拟人物提炼范式现实
三、多重手段突破思维定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贾樟柯电影中的纪实风格及其非现实元素——以《三峡好人》《山河故人》为例[J]. 徐春萍. 电影新作. 2018(02)
[2]浅谈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理论核心——“间离效果”[J]. 张睦龄. 戏剧之家. 2017(19)
[3]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再认识[J]. 林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本文编号:3359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359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