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期电影的地缘文化生产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1-11-21 05:53
早期电影中的"上海"不仅是电影文化孕育的土壤,更是被生产和被重塑的对象。市景、声景与现实胶着,共同构筑了一个有着独特选择性意味的上海文化空间。移民文化带来的流动性以及多元文化并存和产生的文化冲突成为地缘文化的突出特征。观照上海早期电影中的地缘文化生产,可以在怀旧与传承中,梳理百余年来上海电影生产的流变脉落,也为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展开对话、比照与交流,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文章来源】:电影新作. 202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电影《夜·上海》剧照
此外,作为一种结构方式,夏衍编剧、张石川导演的电影《压岁钱》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用除夕时作为压岁钱的一个银元在一年的时间里经过多个人的手,在第二年的除夕之夜,重又作为压岁钱回到小女孩手中的“奇妙之旅”,既在钱的流转中让观众阅尽人间百态,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上海地缘文化中的流动性特征。“人与城市”的关联借助流动完成,人的流动迁徒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地缘文化的形成,流动性成为上海电影中地缘文化的重要显在特征。图2.电影《花样年华》剧照
图2.电影《花样年华》剧照此外,说到上海城市文化,就不得不提到“海派”一词。早期电影中地缘文化的“冲突”特征首先在文学领域的“京派”与“海派”之争中体现出来。从城市文化的角度观察,“海派文化”即为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它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而结合“京派”“海派”之争中的文献资料来看,学者杨扬指出,“海派”一词是正统文人对上海文化的贬抑,显示着主流文化对边缘文化和新兴文化的鄙视,这一分析不无道理。称一种文化和文学为“海派”并不是褒扬,而是多少总带有一点瞧不起这种文化和文学的神气。相对于以北京为中心的本土文化的根深蒂固,“海派”似乎是一种漂浮不定的无根之物,所以,海派文学和海派文化从一开始就被视为肤浅的东西。这种价值眼光从“海派”名词诞生至今,始终没有消除过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电影的地缘文化分析——兼论中国电影研究的空间转向[J]. 贾磊磊. 当代电影. 2020(01)
[2]当代上海电影中的电影声景与城市意象[J]. 吕甍. 电影艺术. 2014(05)
[3]中国西部电影模块及其终结——一种电影文化范式的兴衰[J]. 王一川. 电影艺术. 2009(01)
[4]海派文学与地缘文化[J]. 杨扬. 社会科学. 2007(07)
本文编号:3508909
【文章来源】:电影新作. 202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电影《夜·上海》剧照
此外,作为一种结构方式,夏衍编剧、张石川导演的电影《压岁钱》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用除夕时作为压岁钱的一个银元在一年的时间里经过多个人的手,在第二年的除夕之夜,重又作为压岁钱回到小女孩手中的“奇妙之旅”,既在钱的流转中让观众阅尽人间百态,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上海地缘文化中的流动性特征。“人与城市”的关联借助流动完成,人的流动迁徒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地缘文化的形成,流动性成为上海电影中地缘文化的重要显在特征。图2.电影《花样年华》剧照
图2.电影《花样年华》剧照此外,说到上海城市文化,就不得不提到“海派”一词。早期电影中地缘文化的“冲突”特征首先在文学领域的“京派”与“海派”之争中体现出来。从城市文化的角度观察,“海派文化”即为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它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而结合“京派”“海派”之争中的文献资料来看,学者杨扬指出,“海派”一词是正统文人对上海文化的贬抑,显示着主流文化对边缘文化和新兴文化的鄙视,这一分析不无道理。称一种文化和文学为“海派”并不是褒扬,而是多少总带有一点瞧不起这种文化和文学的神气。相对于以北京为中心的本土文化的根深蒂固,“海派”似乎是一种漂浮不定的无根之物,所以,海派文学和海派文化从一开始就被视为肤浅的东西。这种价值眼光从“海派”名词诞生至今,始终没有消除过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电影的地缘文化分析——兼论中国电影研究的空间转向[J]. 贾磊磊. 当代电影. 2020(01)
[2]当代上海电影中的电影声景与城市意象[J]. 吕甍. 电影艺术. 2014(05)
[3]中国西部电影模块及其终结——一种电影文化范式的兴衰[J]. 王一川. 电影艺术. 2009(01)
[4]海派文学与地缘文化[J]. 杨扬. 社会科学. 2007(07)
本文编号:3508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508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