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造”实践的十七年电影改编——以电影《花好月圆》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30 12:11
《花好月圆》改编自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十七年电影作品。通过对这一典型性电影改编实践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文本呈现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的呈现使我们不能将这一改编实践视作一次简单的跨媒介创作,应该体认到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改造逻辑。正是对"改造"逻辑的深入贯彻,《三里湾》到《花好月圆》的电影改编完美地实现了"赵树理的方向"向"赵树理方向"的转移,完成了集体话语模式对个人话语模式的彻底改写。
【文章来源】:电影文学. 2020,(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问题缘起
一、从小说到电影:《花好月圆》文本的价值内涵
二、重构“民间性”:小说与电影的差异化呈现
三、改编与改造:政治审美化之下的“社会主义改造”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花好月圆》鼎新革故[J]. 朱安平. 党史博采(纪实). 2018(06)
[2]十七年电影中的山西农民形象建构——以《花好月圆》为例[J]. 杨亮,李富忠. 电影新作. 2017(06)
[3]村庄里的中国:赵树理与《三里湾》[J]. 贺桂梅. 文学评论. 2016(01)
[4]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模式化辨析[J]. 韩婷婷. 电影文学. 2014(08)
[5]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及其意义[J]. 沧南.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6]十七年小说中的民间形态及美学意义——以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为例[J]. 王光东. 南方文坛. 2002(01)
[7]试论五十至七十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J]. 萨支山. 文学评论. 2001(03)
[8]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J]. 陈思和. 上海文学. 1994(01)
硕士论文
[1]“赵树理方向”和赵树理的方向[D]. 华金余.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58171
【文章来源】:电影文学. 2020,(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问题缘起
一、从小说到电影:《花好月圆》文本的价值内涵
二、重构“民间性”:小说与电影的差异化呈现
三、改编与改造:政治审美化之下的“社会主义改造”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花好月圆》鼎新革故[J]. 朱安平. 党史博采(纪实). 2018(06)
[2]十七年电影中的山西农民形象建构——以《花好月圆》为例[J]. 杨亮,李富忠. 电影新作. 2017(06)
[3]村庄里的中国:赵树理与《三里湾》[J]. 贺桂梅. 文学评论. 2016(01)
[4]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模式化辨析[J]. 韩婷婷. 电影文学. 2014(08)
[5]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及其意义[J]. 沧南.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6]十七年小说中的民间形态及美学意义——以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为例[J]. 王光东. 南方文坛. 2002(01)
[7]试论五十至七十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J]. 萨支山. 文学评论. 2001(03)
[8]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J]. 陈思和. 上海文学. 1994(01)
硕士论文
[1]“赵树理方向”和赵树理的方向[D]. 华金余.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58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558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