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间离、反思:细论反身模式纪录片的观念和手法
发布时间:2021-12-31 20:17
根据反身模式(Reflexive Mode)纪录片的研究框架,使用文本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从构成条件、传播效果、价值诉求等方面对这一模式的观念和手法进行研究。反身模式纪录片旨在让观众了解作品建构社会现实的方式与过程,因此其对拍摄状况的揭示是有意图的而非偶然的,是"主观干预性"的而非"客观描述性"的。这类纪录片通常以第一人称的"自我表述"实现拍摄主客体间的视点转换,从而产生"间离"的审美效果,培养观众的自主意识,这与当今网络场域的接受语境相契合;在网络文化的助推下,一些艺术性"陌生化"手法不断出现,形成基于现实、更为张扬的发散性建构。反身模式的核心价值诉求在于:促使制作者和观众对所谓的"真实影像"及其手法进行反思,而非迷信客观复原的神话,注重通过坦诚的文本促进双方的协商。在摆脱形而上学真实性观念束缚的过程中,纪录片的思维空间和表现领域得以拓展。
【文章来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历史的沿革与问题的提出
二、揭示:通过个性化“自我表述”,展现建构现实的方式
1.反身模式纪录片对传统模式的反拨
2.“客观描述性”和“主观干预性”
三、间离:以多种“陌生化”手法,形成独特审美
1.对共鸣与沉浸的警惕与抑制
2.反身模式纪录片中“间离效果”的实现
3.艺术性“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四、反思:挑战传统规则,消解复原神话
1.摆脱形而上学真实性观念的束缚
2.通过坦诚的文本与观众进行协商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香港反身性纪录片——以《坏孩子》和《32+4》为例[J]. 李铁成. 当代电影. 2017(05)
[2]伪装起来的真实——以《细蓝线》为例探讨埃罗尔·莫里斯反身性纪录片的个性形态[J]. 邱雨. 戏剧之家. 2016(17)
[3]论“间离效果”在电视节目中的存在意义及运用技巧[J]. 董健. 学习与探索. 2015(08)
[4]镜像:纪录电影与自我反射性[J]. 詹·鲁比,孙红云,李瑾. 世界电影. 2012(04)
[5]论纪录片的自反性理念及其中国影响[J]. 赵艳明,李文聪. 理论界. 2011(02)
[6]利用、权力关系与反身观照:纪录片《龙哥》细读[J]. 郝建.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8(06)
[7]纪录片中的自我反映手法[J]. 珍·艾伦,章杉. 世界电影. 2000(01)
硕士论文
[1]纪录片创作中的自我反射式手法[D]. 谭孝红.福建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60906
【文章来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历史的沿革与问题的提出
二、揭示:通过个性化“自我表述”,展现建构现实的方式
1.反身模式纪录片对传统模式的反拨
2.“客观描述性”和“主观干预性”
三、间离:以多种“陌生化”手法,形成独特审美
1.对共鸣与沉浸的警惕与抑制
2.反身模式纪录片中“间离效果”的实现
3.艺术性“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四、反思:挑战传统规则,消解复原神话
1.摆脱形而上学真实性观念的束缚
2.通过坦诚的文本与观众进行协商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香港反身性纪录片——以《坏孩子》和《32+4》为例[J]. 李铁成. 当代电影. 2017(05)
[2]伪装起来的真实——以《细蓝线》为例探讨埃罗尔·莫里斯反身性纪录片的个性形态[J]. 邱雨. 戏剧之家. 2016(17)
[3]论“间离效果”在电视节目中的存在意义及运用技巧[J]. 董健. 学习与探索. 2015(08)
[4]镜像:纪录电影与自我反射性[J]. 詹·鲁比,孙红云,李瑾. 世界电影. 2012(04)
[5]论纪录片的自反性理念及其中国影响[J]. 赵艳明,李文聪. 理论界. 2011(02)
[6]利用、权力关系与反身观照:纪录片《龙哥》细读[J]. 郝建.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8(06)
[7]纪录片中的自我反映手法[J]. 珍·艾伦,章杉. 世界电影. 2000(01)
硕士论文
[1]纪录片创作中的自我反射式手法[D]. 谭孝红.福建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60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56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