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千与千寻》对日本物哀美学的继承与突破
发布时间:2022-02-12 23:44
《千与千寻》在环境描写、故事情节的发展逻辑和人物的塑造等方面都明显继承了日本文艺中的物哀美学,但另一方面它又实现了对于传统物哀美学的超越。首先《千与千寻》的物哀意象立足于现代社会的理性管理制度;其次物哀的核心也不再聚焦于个人体验,而是侧重于关注个体的异化;最后,物哀所表现的情感不再是孤寂,而是孤独。而千寻之所以能够获得救赎主要是基于对自我同一性的坚守,对于责任的承担,以及对爱的追求。从这个意义而言,《千与千寻》实现了对于传统物哀美学的超越,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一种现代性的价值观。这也是《千与千寻》能受到广泛认同的原因之所在。
【文章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40(03)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千与千寻》中的物哀美学
(一)“物哀”概念的提出及其流变
(二)《千与千寻》对物哀美学的继承
二、《千与千寻》对于传统物哀观念的突破
(一)从对自然的物哀到对理性的物哀
(二)从孤寂到孤独的情感体验
三、“现代物哀”下救赎观的转变
(一)自我同一性的坚守
(二)对于自身责任的承担
(三)“爱”是救赎的动力来源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法治、科层官僚制与“理性铁笼”——从韦伯的社会理论之法出发[J]. 马剑银. 清华法学. 2008(02)
[2]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J]. 韩晓峰,郭金山. 心理学探新. 2004(02)
本文编号:3622605
【文章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40(03)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千与千寻》中的物哀美学
(一)“物哀”概念的提出及其流变
(二)《千与千寻》对物哀美学的继承
二、《千与千寻》对于传统物哀观念的突破
(一)从对自然的物哀到对理性的物哀
(二)从孤寂到孤独的情感体验
三、“现代物哀”下救赎观的转变
(一)自我同一性的坚守
(二)对于自身责任的承担
(三)“爱”是救赎的动力来源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法治、科层官僚制与“理性铁笼”——从韦伯的社会理论之法出发[J]. 马剑银. 清华法学. 2008(02)
[2]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J]. 韩晓峰,郭金山. 心理学探新. 2004(02)
本文编号:3622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622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