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的“疯子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01:11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的“疯子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经常出现“疯子形象”,他们有的是生理缺陷、有的是精神创伤、有的是性格偏执。无论是言语、行为或外貌特征都和中国传统疯癫文化及西方非理性哲学中的表述有所不同。他们诞生在文化反思的时代浪潮中,对历史中错误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进行着尖锐的批判。在《城南旧事》、《良家妇女》、《芙蓉镇》、《老井》、《妈妈》《有话好好说》、《大红灯笼高高挂》、《洗澡》、《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海洋天堂》、《霍元甲》、《孔雀》、《霸王别姬》、《求求你表扬我》、《归来》等影片中,这样的疯子屡见不鲜。本文从文化反思的视角出发,对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的“疯子形象”进行详细的梳理、归纳、分析,并纳入到新时期中国电影研究的大背景中进行考量。把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政治动荡后的反思热潮,中国的电影艺术发展和电影思潮的涌现很大程度上由这一时期的政治因素决定,甚至连中国的电影史都是按照历史阶段的划分框架来填写的,这和西方从文艺思潮、大规模的艺术运动蔓延而产生的电影运动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这股反思热潮中先后涌现出了政治反思、伤痕电影等风貌各异的作品,而且“疯子形象”成为一个现象,频频出现在作品中。二是反思热潮的深入,把时间再往前推,镜头对准更前一时期的思想路线,旨在深入揭示浩劫中那种极左政治及其封建文化氛围产生的历史渊源。三是文化反思中的民族寓言。这一阶段将文化反思的视点追溯得更远,回到了中国历史的文化民俗之中,电影创作者们将目光聚焦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市井风情等方面,由于对古老中国和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展示和反思,也帮助这一代的中国电影人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四是喧嚣城市里的社会反思。这一阶段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迈上正轨,中国与世界的屏障已经被打通。一方面,遥远的东方好像也不再是那么神秘,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也将面临人类世界的普遍问题,以及社会变革对人心理的影响和扭曲。这一时期的“疯子形象”往往属于城市的边缘人物,内心的苦闷、孤独和偏执的性格导致行为上的出格。他们经常和城市中的“病院”打交道,渴望找到生命的意义,对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从反思中的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一时期的电影中“疯子形象”的不同意义,同时可以追问他们的“病因”及表现特征,总结了疯子形象为什么能在新时期中国电影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首先,政治环境的巨变引发了对对前一段历史时期文化反思的大潮,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齐头并进。其次,这一时期电影理论的发展,从《丢掉戏剧的拐杖》开始,中国的电影观念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每一代新导演的出现都在革新中国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影像风格。最后,“疯子形象”有着先天的符号功能优势,在电影表意系统丰满的同时不至于破坏电影的叙事系统。因此,新时期的中国电影里的“疯子形象”不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且成为了一种“文化产物”,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审美意义、文化意义。而“疯子形象”对于电影文本的意义,对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意义,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意义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楚狂接舆和盗跖等“疯子形象”开启了中国以“狂”为核心的传统疯癫文化,然而到了新文化运动,中国的“疯癫”文化又在鲁迅等人的笔下得到了发展,但当时中国电影还在初创期,电影人对电影的艺术规律还处在探索阶段,到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的“疯子形象”就频频出现,与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相得益彰。然而中国的这种“疯癫”文化与西方截然不同,中国古代文学更加注重对疯癫外部直观的模仿和戏拟,程式化、符号化的痕迹要重一些,是一种智者的策略,用以个人对抗秩序或社会,是装疯卖傻,是先智慧再疯癫。而在西方文化中巫师、预言家在灵感来潮时的精神状态是不同于平时的精神状态的,是一种获得神力的代价,用以对抗其二元对立面一一理性,是先疯癫才智慧,在西方哲学中有这种非理性的文化传统。不难看出,新时期中国电影中的“疯子形象”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疯子形象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清楚的察觉到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的“疯子形象”的建构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这些“疯子形象”还在继续变形发展。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塑造出与中国传统疯癫文化不太一致的“疯子形象”,但这一表意符号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首先,叙事动力和表意符号可以更恰当的融合。其次,“疯子形象”的表现和“疯子形象”本身已经被程式化,他们的疯言疯语、他们的行为症状、他们的外貌形象,以及他们的病因根源都是我们创作的空间。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理应有差别。最后,人物的疯癫状态可以成就电影风格的多元化。就像姜文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那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物激情洋溢的疯癫状态。而对于“疯子形象”的读解也不要再局限于其文本意义,应该更宏观的去考察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社会意义及不同地狱、不同时代语境中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 文化反思 中国电影 疯子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目录】:
  • 内容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第一节 研究缘由和意义10-11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1-13
  • 第三节 疯子形象的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13-15
  • 第二章 基于文化反思视角的新时期中国电影15-21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时代背景15-16
  • 一、政治形势的改变15
  • 二、电影观念的发展15-16
  • 三、文化反思的热潮16
  • 第二节 文化反思中的新时期中国电影16-19
  • 一、政治反思16-17
  • 二、思想反思17-18
  • 三、文化反思18
  • 四、社会反思18-19
  • 第三节 文化反思与疯子形象19-21
  • 第三章 东西方文化视野中的“疯子形象”描述21-24
  •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中的疯子形象描述21-22
  • 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的疯子形象描述22-24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的“疯子形象”描述24-34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疯子形象”梳理24-26
  • 一、生理缺陷的疯子24-25
  • 二、精神创伤的疯子25-26
  • 三、性格偏执的疯子26
  •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疯子形象”的表现特征26-30
  • 一、疯言疯语26-28
  • 二、行为症状28-29
  • 三、外貌形象29-30
  •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疯子形象”的涵义解析30-34
  • 一、反叛与放逐30-31
  • 二、戏谑和反讽31-32
  • 三、救赎与回归32-34
  • 第五章 “疯子形象”在新时期中国电影中的价值和意义34-38
  • 第一节 象征意义34-35
  • 第二节 审美意义35-36
  • 第三节 文化意义36-38
  • 第六章 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疯子形象”的变化与发展38-41
  • 第一节 与西方文化及其电影中的疯子形象对比38-39
  • 第二节 与中国传统疯癫文化中的疯子形象对比39-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46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彬彬;余华的疯言疯语[J];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04期

2 吴贻弓;汪天云;;承上启下的群落——关于“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对话[J];电影艺术;1990年04期

3 黄献文;新时期中国电影回眸[J];电影艺术;2004年05期

4 思忖;恶耶?善耶?喜耶?悲耶? 话说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J];电影艺术;1998年02期

5 张尚华;;新时期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形象初探[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3期

6 朱萍;中西古典文学中的疯癫形象[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春蕾;余华作品中的“疯子”形象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夏玮璐;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的“疯子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6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66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9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