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主体”的映像:边缘少年社会图景的书写
发布时间:2023-02-15 15:29
"液态"社会的背景下,边缘少年由于家庭与社会共同的失范,成为主流社会中常被忽略的群体。"流动性主体"作为描摹边缘少年自我状态以及抗争意识的代名词,在影像分析中具备自洽性和指征性。本文借鉴巴迪欧主体拓扑学理论——即主体、事件与真理三位一体的互联关系,遂将主体关联的符号、事件下的景观以及自我身份的求真作为分析影像中"流动性主体"的逻辑支撑,建立起符号、景观、身份新三位一体的互释关系。通过对电影案例的分析发现,影像对"流动性主体"的建构过程存在对他者的抵抗与消弭,他者形象会渐变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对冠以"流动性主体"边缘少年映像而言,其所关联的社会符号存在再现与异化现象,其所在社会景观存在相对的可见性与遮蔽性,其身份具备恒定的他者性与自我的想象性。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研究的缘起:“消失的少年”
二、概念界定:“流动性主体”的解构分析
三、符号-景观-身份:“流动性主体”影像分析的新范式
(一)“流动性主体”影像符号的特征:异化与再现
1.“流动性主体”异化的符号
2.“流动性主体”的关联符号:
(二)“流动性主体”的社会景观:可见性与遮蔽性
1.底层社会景观的可见性
2.社会景观的遮蔽性:仪式化景观的缺场
(三)“流动性主体”的身份——恒定的他者性与自我的想象性
1.身份恒定的他者性
2.身份自我的想象性
结语
本文编号:3743434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研究的缘起:“消失的少年”
二、概念界定:“流动性主体”的解构分析
三、符号-景观-身份:“流动性主体”影像分析的新范式
(一)“流动性主体”影像符号的特征:异化与再现
1.“流动性主体”异化的符号
2.“流动性主体”的关联符号:
(二)“流动性主体”的社会景观:可见性与遮蔽性
1.底层社会景观的可见性
2.社会景观的遮蔽性:仪式化景观的缺场
(三)“流动性主体”的身份——恒定的他者性与自我的想象性
1.身份恒定的他者性
2.身份自我的想象性
结语
本文编号:3743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743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