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中国商业电影对共同意义的重构
发布时间:2023-03-05 09:20
新世纪以来,一方面,在社会分化加剧、利益分歧不断显现和社会稳定存在隐患的国内背景下,越来越凸显出对于意义共同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世界现代性语境和市场经济原则的影响下,原有的意义共同性遇到了困境。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欧美软文化的入侵等,国内的意识形态、道德伦理以及价值取向愈来愈趋于多元化。为电影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扩展空间,对原有意识形态、道德伦理以及价值取向进行意义变革,完成一种“重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世纪中国商业电影文本。通过分析其对共同意义的表达,考察新世纪商业电影是否对原有“共同意义”进行了解构与重构。为了凸显“共同意义”的变与不变,也会选择新世纪前的电影文本作为比较。本文主要使用文本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方法,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语境,探析电影体现了怎样的诉求和认同,挖掘电影叙述背后的深层意义。所选电影文本,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又在建构着何种“现实图景”,或者说创造着何种新的共同意义。分析“共同意义”的重塑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加深还是弱化。在商业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时,研究重构后的“共同意义”的影响,进而分析利弊,得出经验提出建议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个人对自身...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电影对“共同意义”的建构(1949-2000)
第一节 自我认同:平凡生活中的道德完善
一、“雷锋”道德模范的兴起(1949-1966)
二、“孔繁森”道德模范的复苏(1978-2000)
第二节 社会认同:质朴的乡土意识与均质化的阶层
一、城乡认同的二元对立
二、集体主义精神下的“工人阶级”
第三节 文化认同:传统文化精神的正面表达
一、“侠义精神”的发扬继承
二、《双旗镇刀客》中的匡扶正义
第四节 国家认同:家国一体的心灵体现
一、无怨无悔面对“个人”不公
二、英雄主义的崇高献身
小结
第二章 商业电影对“共同意义”的解构与重构(2000-至今)
第一节 自我认同:“时空压缩”时代的身份迷失
一、重叠交错的角色迷茫
二、角色迷失后的回归重建
第二节 社会认同:城乡之间的滑动与阶层的分化
一、城市认同的“升起”
二、工人题材的没落与对中产阶级题材的迷恋
第三节 文化认同:“全球化/中国”的进退缠绕
一、躯壳的“传统”与感官的“武侠”
二、《英雄》中背道而驰的正义观
第四节 国家认同:个人与国家间的纠结与融合
一、“个人”声音得到强调
二、“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第三章 商业电影重构的意义的传播影响分析
第一节 正相关:道德净化倾向与多元主题
第二节 负相关:价值判断的缺失和意义建构的弱化
第三节 新世纪商业电影重构的意义传播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755929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电影对“共同意义”的建构(1949-2000)
第一节 自我认同:平凡生活中的道德完善
一、“雷锋”道德模范的兴起(1949-1966)
二、“孔繁森”道德模范的复苏(1978-2000)
第二节 社会认同:质朴的乡土意识与均质化的阶层
一、城乡认同的二元对立
二、集体主义精神下的“工人阶级”
第三节 文化认同:传统文化精神的正面表达
一、“侠义精神”的发扬继承
二、《双旗镇刀客》中的匡扶正义
第四节 国家认同:家国一体的心灵体现
一、无怨无悔面对“个人”不公
二、英雄主义的崇高献身
小结
第二章 商业电影对“共同意义”的解构与重构(2000-至今)
第一节 自我认同:“时空压缩”时代的身份迷失
一、重叠交错的角色迷茫
二、角色迷失后的回归重建
第二节 社会认同:城乡之间的滑动与阶层的分化
一、城市认同的“升起”
二、工人题材的没落与对中产阶级题材的迷恋
第三节 文化认同:“全球化/中国”的进退缠绕
一、躯壳的“传统”与感官的“武侠”
二、《英雄》中背道而驰的正义观
第四节 国家认同:个人与国家间的纠结与融合
一、“个人”声音得到强调
二、“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第三章 商业电影重构的意义的传播影响分析
第一节 正相关:道德净化倾向与多元主题
第二节 负相关:价值判断的缺失和意义建构的弱化
第三节 新世纪商业电影重构的意义传播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755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755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