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6 18:19
1985年,我国出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当时人们把艾滋病当做是资本主义社会腐朽的产物,被打上“不道德”、“性堕落”、“伤风败俗”等多重烙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混乱的血浆市场下,不合规的卖血、输血导致艾滋病在农村集中爆发,“艾滋村”引发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正是在此时,艾滋病开始背负起脏乱、贫穷、死亡、贪婪等多重意义。但相较34年前,艾滋病所背负的污名和非议虽然已淡化不少,但仍然存在。在人类与艾滋病抗争的历史进程中,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影视媒介,在艾滋病的污名化和去污名化进程中都发挥了重要角色。1988年,中国第一部艾滋病题材电影《艾滋病患者》上映,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间,中国影视史上出现了近二十余部关注艾滋病的影视作品,他们主题多元、类型多样,质量参差不齐。通过对这二十三部影视作品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发现我国艾滋病影视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85年-2000年):恐惧塑造阶段,作品表现社会恐慌,视艾滋病为“外来病”、“时代病”、“不道德”的疾病;第二阶(2001年-2010年):政治影响阶段,此阶段艾滋病影视创作受政府干预,作品反对社会歧视,...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个案分析法
第一章 中国艾滋病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概况
第一节 艾滋病题材电影
第二节 艾滋病题材电视剧
第三节 艾滋病题材纪录片
一、艾滋病新闻专题片
二、艾滋病独立纪录片
第二章 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四类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形象
第一节 个人生活混乱的“不道德”者
第二节 深陷贫困的苦难人
第三节 无辜的受害者
一、纯真无知的未成年
二、无辜感染的身边人
第四节 主流建构下的救赎者
第三章 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形象的他者化及反思
第一节 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形象的他者化
第二节 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形象他者化的现实影响因素
一、艾滋病本身特征的影响
二、政治与文化排斥
三、媒体的异化报道
第三节 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形象建构的反思
一、“他者”背后的权力关系
二、沉默与失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784173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个案分析法
第一章 中国艾滋病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概况
第一节 艾滋病题材电影
第二节 艾滋病题材电视剧
第三节 艾滋病题材纪录片
一、艾滋病新闻专题片
二、艾滋病独立纪录片
第二章 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四类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形象
第一节 个人生活混乱的“不道德”者
第二节 深陷贫困的苦难人
第三节 无辜的受害者
一、纯真无知的未成年
二、无辜感染的身边人
第四节 主流建构下的救赎者
第三章 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形象的他者化及反思
第一节 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形象的他者化
第二节 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形象他者化的现实影响因素
一、艾滋病本身特征的影响
二、政治与文化排斥
三、媒体的异化报道
第三节 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形象建构的反思
一、“他者”背后的权力关系
二、沉默与失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784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784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