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影像本体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6 01:53
1937年12月13日,中国首都南京被侵华日军强行占领。在接下来的短短六周里,日军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平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被害人数达三十万人以上,让世界为之震惊。昔日繁华盛景的南京城到处断壁残垣,曾经热闹非凡的街道和小巷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多年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层出不穷,纪录片作为集真实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表达形式,成为大众媒介传播这一历史事件真相以及表达历史态度的重要方式。自1982年高仲明、刘玉峰拍摄《南京大屠杀》以来,国内外相继拍摄多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表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解读与态度,建构着人们对大屠杀的集体记忆。本文以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20多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作为研究基础,结合接受美学和电影叙事学等理论,从影像本体出发研究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手法、视听语言、素材运用及组织建构,侧重探讨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之传播效果,总结从1982年到2018年之间,国内外拍摄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创作观念的变化,如何与历史相勾连,建构历史记忆空间,并且与国外创作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创作观念的变化及原因
第一节 创作观念的变化
一、侧重于真实记录客观史实
二、更加注重对个体的研究
三、进一步深挖罪行根源
第二节 创作观念变化的原因
一、事件亲历者数量减少引起社会关注
二、创作者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三、迎合受众的期待视野
第二章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叙事手法
第一节 叙事角色的多重选择
一、残忍的施暴者
二、无助的受难者
三、正义的拯救者
第二节 叙事方式的多种运用
一、口述历史:权威客观地还原历史情景
二、史料文献:详实有力地增加论证力度
三、情景再现:褒贬不一的叙事方式
第三章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视听呈现
第一节 视听语言元素——画面分析
一、灵活的景别建构历史画面
二、不同色彩的运用凸显历史沉重感
三、长镜头的运用增强纪实效果
第二节 视听语言元素——声音分析
一、凄凉哀婉的音乐
二、冷静客观的解说
三、震慑内心的音响
第四章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对比与反思
第一节 中外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对比
一、拍摄视角
二、拍摄手法
三、叙事态度
第二节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创作反思
一、“张冠李戴”误导受众价值判断
二、资料真实性欠缺考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3801495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创作观念的变化及原因
第一节 创作观念的变化
一、侧重于真实记录客观史实
二、更加注重对个体的研究
三、进一步深挖罪行根源
第二节 创作观念变化的原因
一、事件亲历者数量减少引起社会关注
二、创作者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三、迎合受众的期待视野
第二章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叙事手法
第一节 叙事角色的多重选择
一、残忍的施暴者
二、无助的受难者
三、正义的拯救者
第二节 叙事方式的多种运用
一、口述历史:权威客观地还原历史情景
二、史料文献:详实有力地增加论证力度
三、情景再现:褒贬不一的叙事方式
第三章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视听呈现
第一节 视听语言元素——画面分析
一、灵活的景别建构历史画面
二、不同色彩的运用凸显历史沉重感
三、长镜头的运用增强纪实效果
第二节 视听语言元素——声音分析
一、凄凉哀婉的音乐
二、冷静客观的解说
三、震慑内心的音响
第四章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对比与反思
第一节 中外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对比
一、拍摄视角
二、拍摄手法
三、叙事态度
第二节 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创作反思
一、“张冠李戴”误导受众价值判断
二、资料真实性欠缺考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3801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80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