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华语电影中的复仇主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以来华语电影中的复仇主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复仇主题是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常见主题,这个主题也同样是电影创作中经常涉及到的。新时期以来,华语电影中关于复仇主题的作品大量出现,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华语电影中复仇主题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分类。从情感层面上可以分为亲情复仇、爱情复仇和友情复仇三类;从复仇的主体层面可以分为个体复仇和群体复仇两个类别;从复仇的内容层面可以分为现实主义复仇和超现实主义复仇。从对于复仇主体、复仇客体、复仇协助者的形象分析中能够探究华语电影中复仇主题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华语电影中的复仇主题也有着自己独有的叙事特征,它的建构、解构和铺展模式都有所不同,且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风格。复仇主题在华语电影中的出现也并非偶然,它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根源、生理学心理学根源和社会学根源。
【关键词】:复仇电影 主题类型 人物形象 叙事特征 产生根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前言6-10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6-7
- 二、选题理由及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7-9
- 三、xO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9-10
-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华语电影中的复仇主题类型10-22
- 第一节 亲情复仇、爱情复仇和友情复仇10-15
- 第二节 个体复仇和群体复仇15-19
- 第三节 现实主义复仇和超现实主义复仇19-22
-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华语电影中复仇主题的人物形象22-32
- 第一节 复仇主体22-25
- 第二节 复仇客体25-28
- 第三节 复仇协助者28-32
-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华语电影中复仇主题的叙事特征32-42
- 第一节 复仇主题的建构和解构32-36
- 第二节 复仇主题的叙事模式36-39
- 第三节 复仇主题的叙事结构39-42
-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华语电影中复仇主题的产生根源42-53
- 第一节 历史文化根源42-45
- 第二节 生理学和心理学根源45-47
- 第三节 社会学根源47-53
-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58-60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迈;秦立彦;;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的新视野[J];电影艺术;2007年03期
2 张智华;;华语电影中的“大片”现象评析[J];中国电影市场;2008年10期
3 颜纯钧;;性问题、性角色、性场面 华语电影的新景观[J];电影艺术;2008年05期
4 黄式宪;;华语电影:世纪性文化整合及其当下的现代性抉择——兼论21世纪初全球化与本土化之抗衡及其必然的历史走势[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虎维尧;;华语电影与主流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黄式宪;;华语电影:世纪性文化整合及其现代性抉择[J];艺术评论;2010年08期
7 郑焕钊;;“世界华语电影:诗学·文化·产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10年09期
8 沈鲁;;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品牌的观念、内容与渠道建设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9 聂伟;;构建华语电影研究共同体——“华语电影工业:历史、当代与方法”国际学术会议述评[J];电影艺术;2011年05期
10 王艳云;;把握电影新机遇,聚焦研究新方法——“华语电影工业:历史、当代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电影新作;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越;;台湾“新电影”对华语电影的主要贡献[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宇清;;“华语电影”视野中的中国电影史书写[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陈旭光;;悖论与选择——“全球化”语境中华语电影现代化/民族化问题之省思[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黄式宪;;与世界对话:华语电影跨界的历史性荣耀与当下生存焦虑[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陈林侠;;论当下华语大片的文化消费及其意义[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孔莉萍;操办英国国际华语电影节的太原女孩[N];太原日报;2010年
2 王一川 第九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华语电影三义及相关问题[N];中国艺术报;2011年
3 苗春;华语电影期待新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赵卫防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华语电影:语言之外的内在统一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毛俊玉;做强华语电影 需整合全球资源[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全国政协委员 王兴东;华语电影力量将在世界独树一帜[N];中国艺术报;2013年
7 许波;“歌武片”开拓华语电影新类型[N];中国艺术报;2013年
8 记者 陈朝霞;华语电影工业后期制作“航母”诞生[N];宁波日报;2013年
9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万像电影节升级为欧洲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N];北京商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王庆凯;海峡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在瓮安揭晓[N];黔南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邵雯艳;华语电影与中国戏曲[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辉;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之现代性与文化认同[D];苏州大学;2009年
3 边静;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话语[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4 徐文明;论华语电影中的清代历史表述、想象与意义生产[D];上海大学;2010年
5 周营;新时期以来华语电影中的反面人物形象类型及其流变[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修扬;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国际影响概况及文化探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2 刘梦洁;奇观性与两极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燕;新时期以来华语电影中的复仇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韩帮文;论华语电影的命名逻辑[D];暨南大学;2010年
5 李俊;2000年以来华语电影的国际传播和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6 海晓虹;近五年华语电影的传播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7 刘志昕;当代华语电影中的美国形象[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周博;转型期华语电影的光影留白艺术[D];吉林大学;2009年
9 卢燕蔷;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刘丰果;从“被凝视”走向“对话”[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以来华语电影中的复仇主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0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400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