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世纪80年代家庭伦理片的文化读解
发布时间:2017-06-26 08:11
本文关键词:美国20世纪80年代家庭伦理片的文化读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基调,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伦理道德的规范不仅在于调节家庭本身的成员关系,更重要的是反映着社会的整体规范。一个时代的到来和过去必然会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特殊的社会印记,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伦理片作为一种形象而直观的文化表达手段,自然也承载了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文化和人文情怀。本文以《金色池塘》、《普通人》和《克莱默夫妇》等影片为例,研究了特定时代下美国家庭伦理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界定了文章的研究对象,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简略阐释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同时对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评述。论文第一章按照美国电影史的发展脉络,简要梳理了家庭伦理片的历史变迁,为80年代美国家庭伦理片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第二章介绍美国80年代的整体文化氛围,探讨了家庭伦理片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评述了这些影片的基本创作情况以及特征,尝试从文化重建的角度对这些影片进行文化读解。第三章从“重塑父亲形象”和“新型父亲”两方面分析了当时影片中男性权威的再确立。在经过一系列社会运动和思潮的洗礼之后,父亲形象的重新确立并不是简单地重新回到之前的父亲形象,而是提供了变化的、包含矛盾和裂隙的父亲形象。因此,“父亲”的归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曲折的表达,而这一曲折也正构成了80年代家庭伦理片的叙事动力。第四章以母亲为主要代表的女性形象的重塑同样表达了对家庭秩序的渴望与文化上的重建。80年代家庭伦理片中既描写了较为独立的母亲及其他女性形象,也有传统母亲形象的回归,这种看似矛盾的的形象塑造正暗示了文化重建中的纠结与困难。第五章则分析了动荡时代结束后,80年代作为一个修补创伤、修复社会体制的时期,如何影响家庭伦理片讲述家庭重新团聚的故事,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裂隙如何得到解决。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本文最后试图比较中美家庭伦理片的不同表达方式,从而加深对美国家庭伦理片在类型及文化表达上的特征。
【关键词】:家庭伦理片 美国电影 八十年代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9-18
- 第一章 美国电影中的家庭:从避风港湾到叛逆温床18-26
- 第一节 20世纪30-40年代的温暖家庭18-21
-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家庭裂痕的初现21-23
- 第三节 20世纪60-70年代的反体制与破碎家庭23-26
- 第二章 80年代:文化重建中的家庭伦理片26-32
- 第一节 美国社会文化的重建26-28
- 第二节 家庭伦理片的创作28-30
- 第三节 家庭伦理片的主题30-32
- 第三章 艰难的回归:男性权威的重新确立32-39
- 第一节 父亲形象的再塑造32-34
- 第二节 成长型父亲与替代型父亲34-39
- 第四章 女性主义之后:母亲银幕形象的转变39-43
- 第一节 独立的母亲形象39-40
- 第二节 疏离的母子关系与传统母亲形象的回归40-43
- 第五章 弥补鸿沟:和解与家庭关系重建43-49
- 第一节 代际矛盾和种族矛盾的化解44-46
- 第二节 回归与变迁交织46-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3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53-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璐路;;透过好莱坞电影解析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危机[J];经营管理者;2011年07期
2 陈爱华;;吟唱个体生命的情感自由——论当前家庭伦理剧叙事的“私人化”趋向[J];新闻知识;2008年03期
3 李迅;关于电影的比较研究[J];文艺争鸣;199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群;好莱坞情节剧的两次飞跃[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992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20世纪80年代家庭伦理片的文化读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485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