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荫楠导演电影研究
本文关键词:丁荫楠导演电影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学界对于丁荫楠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传记电影上,而对在作品总量上占据同样比重的现实题材作品的重视度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同时,丁荫楠作为第四代导演的中坚力量之一,却少有研究者将其放在第四代导演的身份背景下加以研究。因此,本文以丁荫楠导演的全部十三部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将它们分为现实题材片和精英传记片两种类型,将丁荫楠置于新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和第四代导演的身份背景上,对他的电影进行整体阐释,从思想内涵、艺术表现等方面对丁荫楠的电影艺术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对丁荫楠导演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进行评价,以期能够对我国的传记电影和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有所启发。本文以纪实美学、福柯权力理论、女性主义、镜像语言学、电影叙事学、电影类型学为基本理论依据,通过文本细读、对比分析、影片赏析、文化研究和电影理论研究等方法对丁荫楠的电影艺术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分析了丁荫楠的成长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其次概述丁荫楠与第四代导演在成长经历、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上的异同之处;最后概括了学界对于丁荫楠电影的研究现状,进而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分别从现实题材片和精英传记片这两种题材类型分析了丁荫楠电影的思想内涵。在他的现实题材作品中,丁荫楠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人的命运,记录社会变动,从当下热点且尖锐的社会问题中寻找创作源泉。对政治与人性、传统与现代以及对人生存困境的揭示构成了他现实题材作品的主要思想内涵。在他的传记作品中,更多的是他对历史的思考,传达了他的英雄史观和悲剧情怀,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他将目光投向一群对中国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精英身上,以诗化的电影语言表现他们在历史中的人情、动乱中的坚守,再现他们如同普罗米修斯一般的悲剧性人生。第二章从叙事方式和影像表达两方面分析了丁荫楠电影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大多数第四代导演一样,丁荫楠是一个特别注重形式探索的导演,并在不断的形式探索中形成了自己历史与诗情相结合的风格。这种风格主要是通过其恰如其分的叙述方式和写实与诗意相结合的影像表达实现的。丁荫楠的电影作品大多采用了团块式缀合结构模式,和时空交错、虚实结合的叙事策略。在影像表达上,丁荫楠的影片具有写实与诗意化相结合的影像风格。具体表现为注重色彩和意象的象征作用,以此构成一定的充满隐喻意味的空间造型;注重音乐和音响的结构作用,发挥他们在烘托氛围、传达心情、营造意境、抒情表意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实景拍摄、演员选择、移动摄影和长镜头等方式营造影片的真情实感。第三章从现实主义的电影诗人、传记电影的坚守者和电影艺术的探索者三个方面对丁荫楠的电影史地位进行了定位。同时,作为一名主旋律电影导演,丁荫楠为协调电影的艺术性、商业性与教化功能三者之间关系所做的努力也为我国的主旋律电影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关键词】:丁荫楠电影 思想内涵 艺术表现 现实题材 传记片 主旋律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1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绪论10-15
- 第一章 丁荫楠电影的思想内涵:现实关注与人文关怀15-32
- 第一节 现实题材片:关注现实15-23
- 一、政治与人性的冲突15-17
- 二、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17-20
- 三、对女性和艺术工作者生存困境的揭示20-23
- 第二节 伟人传记片:历史风云中的人情与坚守23-32
- 一、历史中的人情24-27
- 二、动乱中的坚守27-28
- 三、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情怀28-32
- 第二章 丁荫楠电影的艺术表现方法32-45
- 第一节 恰如其分的叙事方式32-37
- 一、缀合式团块结构为主的叙事模式32-34
- 二、时空交错、虚实结合的叙事策略34-37
- 第二节 写实与诗意化相结合的影像表达37-45
- 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和意象37-40
- 二、“音乐音响化”和“音响音乐化”40-42
- 三、多种手段营造真情实感42-45
- 第三章 丁荫楠导演的地位及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启发45-58
- 第一节 丁荫楠导演的电影史地位45-53
- 一、现实主义的电影诗人45-47
- 二、传记电影的坚守者47-49
- 三、电影艺术的探索者49-53
- 第二节 丁荫楠电影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启发53-58
- 一、正视历史和现实,重视人文关怀53-55
- 二、与艺术电影、商业电影的融合55-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5
- 附录65-67
- 致谢67-69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湘玟;从《孙中山》论丁荫楠[J];当代电影;1988年03期
2 江平;;属虎的丁荫楠[J];大众电影;2009年10期
3 王丹;;第二届同里电影论坛暨丁荫楠电影作品研讨会[J];电影艺术;2007年03期
4 黄会林;;试论丁荫楠导演的艺术追求[J];电影艺术;2008年05期
5 吴迪;;老外看国片之三:丁荫楠与《周恩来》[J];名作欣赏;2010年25期
6 彭加瑾;;双重的反思——看《电影人》[J];电影艺术;1989年09期
7 王志敏;;从《孙中山》到《周恩来》——丁荫楠与学院师生座谈(纪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8 翁燕然;;春雨潇潇满诗情——丁荫楠的导演处女作[J];电影;2007年10期
9 丁荫楠;方舟;;丁荫楠口述:用电影书写人生[J];大众电影;2007年18期
10 柏滔;丁荫楠执导电视剧《农民的儿子》[J];大众电影;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素春;电影诗人丁荫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2 胡建新;丁荫楠:中国式大片的始创者[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石岩;丁荫楠:我要勇敢地进入市场[N];南方周末;2003年
4 本报记者 郭青剑;丁荫楠:要把电影拍得更好看[N];中国艺术报;2006年
5 陈雪;丁荫楠:给青年人一片乐土[N];中国电影报;2014年
6 本报实习记者 林莉丽;“电影诗人”丁荫楠和他的美学追求[N];中国电影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吴月玲;丁荫楠眼中的《邓小平》[N];中国艺术报;2003年
8 吴月玲;中国历史大片要能打动人[N];中国艺术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悦;“他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胡俊杰;丁荫楠:七个梦构架《鲁迅》[N];中国电影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琪;丁荫楠导演电影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盛丽娜;丁荫楠人物传记电影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丁荫楠导演电影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7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487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