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电影的伦理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十七年”电影的伦理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十七年电影”指的是对我国1949~1966年期间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时期,这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导演以及作品。在这十七年的时间里,大致可以分为: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1956年前后的第二次发展;1959年的第三次发展;60年代初期的发展。每个阶段都值得研究的电影,例如《青春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舞台姐妹》、《阿诗玛》、《刘三姐》等等,更有谢晋、崔嵬、水华、成荫这样的优秀导演,本文将会对其作出具体研究。在我国电影发展历史中,“十七年”是一个同时的历史期间。这种同时性体现在它成为我国影片发展史上第一个转机年代。在这个转机年代中,电影类型与题材都开始显现多样化的发展的态势。同时在这一时期,展现出多种不同的电影风貌。一方面,“十七年”电影在初期受到很大的政治影响,拍摄了许多服务于意识形态的电影。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除了体现革命历史题材与战争题材的影片开始丰富,喜剧片、文学改编电影以及少数名族题材的电影等类型都开始涌现出来。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电影从独特的视角打开了“十七年”电影的多元化发展。电影的发展与伦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伦理作为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特性与电影相生相伴。本文主要将“十七年”电影的伦理思辨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将电影学与伦理学二者紧密结合,有效地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在“十七年”特定的“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下以及我国电影自身发展的逻辑下,通过梳理、分析“十七年”不同阶段出现的电影,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伦理思辨。从理论的视点看,本文主要尝试用伦理学的角度,分阶段的来研究“十七年”四个阶段的电影,从而探究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元素变化,以及“十七年”电影对于我国现当代电影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十七年” 伦理 英雄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1 绪论7-13
- 1.1 选题背景7
- 1.2 研究意义7-8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8-13
- 2“十七年”电影的阶段性研究13-23
- 2.1 凌子风与《中华女儿》:真实朴素的女性气息及家庭伦理13-14
- 2.2 吕班与《不拘小节的人》:喜剧中的道德伦理14-15
- 2.3 崔嵬与《青春之歌》:励志力量中的性伦理15-19
- 2.4 谢晋与《舞台姐妹》:时代逆流中难得的人性关怀19-23
- 3“十七年”电影的伦理情结23-27
- 3.1“十七年”电影的产生与发展23-24
- 3.2“十七年”电影的伦理概述24-27
- “十七年”电影的伦理色彩24-27
- 4“十七年”电影的伦理解析27-35
- 4.1“十七年”电影萌发的社会语境27-28
- 4.2“十七年”青春电影的伦理价值探寻28-33
- 4.2.1“十七年”电影的伦理分析理论来源29-30
- 4.2.2“十七年”电影的伦理特色30-33
- 4.3“十七年”电影的伦理困境33-35
- 5“十七年”电影的价值与意义35-37
- 5.1“十七年”电影对于我国当代电影的借鉴价值35-36
- 5.2“十七年”电影的不足36-37
- 结语37-38
- 附录38-39
- 参考文献39-42
- 致谢42-43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咏;网络时代的电影与电影中的网络[J];电影艺术;2001年02期
2 鲍·瓦特逊,徐建生,李鸿祥;品位无可争辩:图利电影与电影理论的局限[J];世界电影;2001年02期
3 龙熙芳;电影诞生历险记[J];桌面出版与设计;2001年03期
4 王达成;数字电影[J];影像技术;2002年01期
5 陆孝修;非洲电影概况[J];当代电影;2003年04期
6 白木 ,子荫;电影史话:第一次活动照相[J];影视技术;2003年06期
7 崔斌箴;整体电影史观的兴起与评价[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陈栩翔;为什么我们需要数字电影[J];现代电视技术;2003年11期
9 崔斌箴;整体电影史观的兴起与评价[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陈栩翔;为什么我们需要数字电影[J];现代显示;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圣达;;电影在东南亚:发展、问题和前景[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丁亚平;;电影史的视界:方法与范式——兼谈人物志电影研究[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祁林;;景观电影之“景观”魅力探源[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海日寒;;新时期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问题[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6 王准;;数字时代的电影特效创作[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3年
7 施梅轻;陈冠平;李淑英;;农村16毫米电影中间片国产化研究[A];2011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1年
8 孙绍谊;;新媒体与早期电影[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任庭义;;论电影与青年文化消费[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10 王婷;;论数字时代电影版权侵犯的内生救济——〈阿凡达〉带给电影产业的“潘多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生 褚慧 黄婉琪 本报记者 李湘萍;电影,原来也可以阅读[N];广西日报;2004年
2 赵军;聪明和不聪明的电影[N];中国电影报;2014年
3 谢其章;70年前曾有过的“电影杂志年”[N];光明日报;2004年
4 本报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瑞典 让电影发扬光大民族文化[N];人民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王东;电影图书的“华丽转身”[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谢迪南;电影票房在上涨,电影图书呢[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7 钰添 编译;美电影图书的选题角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戴锦华;“学电影的孩子 告别讲义时代”[N];文汇报;2003年
9 记者 陈扬渲;浙江省电影有限公司挂牌成立[N];浙江日报;2005年
10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童刚;继承百年电影传统 谱写新的电影篇章[N];中国电影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芳;中国主旋律影视剧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岩;试论电影空间叙事的构成[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3 段运冬;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李静;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_";基于认知符号架构下电影深层体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侯微;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D];复旦大学;2009年
7 康尔;电影表述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8 孟岩;泰中动作电影比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9 王者凌;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抒;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佳育;电影的商业性对电影美术造型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静雯;心理分析视域下的电影观照[D];河北大学;2009年
4 谢丽佳;图片电影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许燕燕;电影生产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胡晓东;生态电影的人文思考[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年
7 周杨;藏族题材电影传播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王鹏;娄烨电影与郁达夫小说文本间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奥丹;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困境及发展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杨光艳;电影《浪潮》的符号学解读[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十七年”电影的伦理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1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50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