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题材电影若干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抗日题材电影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这段沉痛的历史深深的烙在国人记忆里也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从1932年至今的80年里,中国抗战题材电影伴随着社会政治环境、时代心理的变化而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本文拟从历史的视角研究这些抗战电影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及创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寻找与世界著名反法西斯电影之间的差距,呼唤心中理想的抗战电影。文章分五个部分:首先,按照时间先后对这些抗战电影进行梳理;其次,根据情感设置、真实程度、抗日方式、内容性质对其进行分类;再次,整理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的不同与特点;第四,根据人物形象、题材、影片风格、视听技术等方面总结出抗日电影的变化;最后,感慨中国的抗战电影发展至今存在的有缺点,希望通过系统的研究对中国抗战电影的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抗日战争 女性形象 发展史 分类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一、选题依据10-11
- (一)学术价值10
- (二)应用前景10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0-11
- 二、研究方案11-13
- (一)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和研究难点11-12
- (二)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创造性成果12-13
- 第二章 中国抗日题材电影的发展概况13-18
- 一、历史表现时期(1932—1949)13-15
- (一)东北沦陷—全面抗战(1931—1937)13
- (二)全面抗战—抗战胜利(1937—1945)13-14
- (三)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1945—1949)14-15
- 二、经典叙事时期(1949—1966)15-16
- 三、多元化发展时期(1977—2015)16-18
- (一)探索阶段的80年代16
- (二)转型阶段的90年代16-17
- (三)多元化发展的新世纪17-18
- 第三章 中国抗日题材电影的分类18-25
- 一、按情感设置分18-19
- (一)抗日爱情片18
- (二)抗日亲情片18-19
- (三)抗日友情片19
- 二、按真实程度分19-21
- (一)抗日历史片19-20
- (二)抗日剧情片20-21
- 三、按抗日具体方式分21-22
- (一)正面交锋21
- (二)抗日谍战21-22
- (三)百姓生活22
- 四、按内容性质分22-23
- (一)抗日喜剧22-23
- (二)抗日悲剧23
- (三)抗日正剧23
- 五、按主要表现人物分23-25
- (一)战士:以战士为主要抗战力量的抗日影片23-24
- (二)民众:以民众为主要抗日力量的影片24
- (三)少儿:以少儿为主要抗日力量的影片24-25
- 第四章 中国抗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25-33
- 一、抗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25-28
- (一)抗日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类型25-27
- (二)抗日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特点27-28
- 二、抗日电影中的男性形象28-33
- (一)抗日电影中男性形象的类型28-31
- (二)抗日电影中男性形象的特点31-33
- 第五章 中国抗日题材电影的嬗变33-40
- 一、抗日电影人物形象的嬗变33-34
- (一)国民党形象的嬗变33
- (二)抗日英雄形象的嬗变33-34
- (三)日军形象的嬗变34
- 二、抗日电影题材的嬗变34-38
- (一)危亡关头,,时代号角(1932—1937)34-35
- (二)共赴国难,电影抗战(1937—1945)35
- (三)痛定思痛,忧患史诗(1945—1949)35-36
- (四)激情洋溢,饱受青睐(1949—1978)36-37
- (五)尊重史实,弘扬人道(1979—2015)37-38
- 三、影片风格的嬗变38-40
- (一)纪实化风格(1937—1945)38
- (二)艺术化风格(1949—1976)38-39
- (三)商业化风格(1976—2015)39-40
- 第六章 中国抗日题材电影的反思40-43
- 一、过渡商业化与丰富的抗战现实不协调40-41
- 二、情节模式化难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41
- 三、观众对抗日影片的否定应引发我们更深的探访41-43
- 参考文献43-45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45-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咏;网络时代的电影与电影中的网络[J];电影艺术;2001年02期
2 鲍·瓦特逊,徐建生,李鸿祥;品位无可争辩:图利电影与电影理论的局限[J];世界电影;2001年02期
3 龙熙芳;电影诞生历险记[J];桌面出版与设计;2001年03期
4 王达成;数字电影[J];影像技术;2002年01期
5 陆孝修;非洲电影概况[J];当代电影;2003年04期
6 白木 ,子荫;电影史话:第一次活动照相[J];影视技术;2003年06期
7 崔斌箴;整体电影史观的兴起与评价[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陈栩翔;为什么我们需要数字电影[J];现代电视技术;2003年11期
9 崔斌箴;整体电影史观的兴起与评价[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陈栩翔;为什么我们需要数字电影[J];现代显示;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圣达;;电影在东南亚:发展、问题和前景[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丁亚平;;电影史的视界:方法与范式——兼谈人物志电影研究[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祁林;;景观电影之“景观”魅力探源[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海日寒;;新时期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问题[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6 王准;;数字时代的电影特效创作[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3年
7 施梅轻;陈冠平;李淑英;;农村16毫米电影中间片国产化研究[A];2011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1年
8 孙绍谊;;新媒体与早期电影[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任庭义;;论电影与青年文化消费[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10 王婷;;论数字时代电影版权侵犯的内生救济——〈阿凡达〉带给电影产业的“潘多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生 褚慧 黄婉琪 本报记者 李湘萍;电影,原来也可以阅读[N];广西日报;2004年
2 赵军;聪明和不聪明的电影[N];中国电影报;2014年
3 谢其章;70年前曾有过的“电影杂志年”[N];光明日报;2004年
4 本报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瑞典 让电影发扬光大民族文化[N];人民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王东;电影图书的“华丽转身”[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谢迪南;电影票房在上涨,电影图书呢[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7 钰添 编译;美电影图书的选题角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戴锦华;“学电影的孩子 告别讲义时代”[N];文汇报;2003年
9 记者 陈扬渲;浙江省电影有限公司挂牌成立[N];浙江日报;2005年
10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童刚;继承百年电影传统 谱写新的电影篇章[N];中国电影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芳;中国主旋律影视剧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岩;试论电影空间叙事的构成[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3 段运冬;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李静;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_";基于认知符号架构下电影深层体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侯微;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D];复旦大学;2009年
7 康尔;电影表述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8 孟岩;泰中动作电影比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9 王者凌;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抒;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佳育;电影的商业性对电影美术造型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静雯;心理分析视域下的电影观照[D];河北大学;2009年
4 谢丽佳;图片电影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许燕燕;电影生产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胡晓东;生态电影的人文思考[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年
7 洪启龙;“生活的发现”:从现实走向“极简”的银幕哲思[D];西南大学;2015年
8 邓延庆;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罗婧婷;中国内地小妞电影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袁凌轩;中国续集电影创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30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530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