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阶视觉工作法与文化表意实践--《茶道》的影视人类学价值与启示
本文关键词:二阶视觉工作法与文化表意实践--《茶道》的影视人类学价值与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影视人类学 二阶视觉工作法 文化仪式 意义系统 茶道
【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学家开始反思当时占影视人类学主流地位的纪实风格与记录工具论,而人类学电影《茶道》则是这一转型过程中的代表性作品。它突破了之前影视人类学的纪实性框架,发展出一种独特的二阶视觉方法来完成特定文化仪式的解码和呈现:首先,利用静态图片获取对文化仪式中各个要素的来自文化群体的内部解释,通过系统地整理和归纳获得仪式化的行为和其他要素背后的文化意义;接下来,使用动态图像充分展示仪式化动作的时间性、仪态特征和心理情感,帮助其他文化成员进行对仪式背后文化意义的整体理解。这使人类学电影摆脱了单纯证据功能的发挥,突破了对于视听表象的呈现,借助能指-所指的符号链条深入到整体文化意义系统的层面。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影视人类学 二阶视觉工作法 文化仪式 意义系统 茶道
【分类号】:J905
【正文快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相关刊物的创刊与出版,影视人类学开始步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人类学家也开始反思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纪实风格与记录工具论,出现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批评:首先,影像拍摄行为对原始文化语境形成了干扰;其次,视觉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靖江;;中国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文本类型及其学术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君健;;二阶视觉工作法与文化表意实践--《茶道》的影视人类学价值与启示[J];民族艺术研究;2016年06期
2 冯菊香;;图片报道中“留守儿童”的民族志图像阐释——以新华网图片频道“镜界”系列为例[J];东南传播;2015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庄孔韶;“虎日”的人类学发现与实践——兼论《虎日》影视人类学片的应用新方向[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2 庄孔韶,范华;现代人类学的理论寻觅——由明代“公安派”的文论引起[J];民族艺术;2000年04期
3 庞涛;论现代视听科技在影视人类学中的应用[J];民族研究;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江;寻找失落的人类文明——评《影视人类学概论》的学科贡献及特色[J];现代传播;2002年02期
2 王清华;影视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3 戴维·麦克道尔,胡鸿保,姜振华;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的扩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8期
4 杜荣坤;略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在开幕式上的讲话[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5 肖锋;加强人类学家和影视工作者的结合,推进影视人类学事业的发展──在开幕式上的讲话[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6 纳日碧力戈;影视人类学的前途和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的作用[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7 杨光海;从事影视人类学36年的回顾与思考[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8 纳日碧力戈;影视人类学今昔[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9 刘芸;影视人类学和主流人类学──未来的展望[J];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10 蔡家麒;中国影视人类学40年回顾[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卫荣;;2002年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A];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2 芭芭拉·凯分海姆;艾前红;;影视人类学的方法[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年
3 罗大中;朱建平;;医家传记研究中引入影视人类学方法的前景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舒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落寞到新宠:中国影视人类学80年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王媛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应用影视人类学前景光明[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李晋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影视人类学的“前世”与“今生”[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庄孔韶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什么是影视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阎春霞;发展影视人类学 保护草原文化遗产[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6 雷亮中;多方位研讨 新观点突出[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鲍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第一印象作为影视人类学研究议题的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博尔姬·塔娜 伊凡;影视人类学与我们的文化[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9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实习生 高荧;电影传播文化,首先要拍得好看[N];南方日报;2012年
10 刘达成;一部填补少数民族影视族群志空白的纪录片[N];文艺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魏汐珂;影视人类学视域下的纪实影像采写[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马秋晨;影视人类学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发展[D];贵州民族大学;2012年
3 李光庆;影视人类学的文化阐释[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谢玲;影视人类学的伪装:一场媒介暴力的表演[D];西南大学;2009年
5 温慧舒;基于贵州白裤瑶“蚕丝文化”田野调查的影视人类学阐释[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悦;社会转型期都市情感剧中的家庭观念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43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543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