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理念、叙事策略与社会认同—美国同性恋题材纪录片研究
本文关键词:创作理念、叙事策略与社会认同—美国同性恋题材纪录片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同性恋纪录片 创作理念 叙事策略 身份认同 身份建构
【摘要】:美国早期历史中,同性恋者遭受来自政府和宗教团体的极端迫害。随着社会运动的发展,他们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改变,但是歧视和迫害并未完全消除,尤其在保守地区,他们仍然是“二等公民”。纪录片真实呈现了美国各个地区同性恋者的生存状况和重要阶段性事件,在影像价值之外,作为同性恋权益运动的一部分而具有社会价值。本文以美国同性恋纪录片中在宗教、政治、社会等多重视阈下的同性恋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从文本出发,分析影片中的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塑造,从而进一步认识同性恋纪录片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关注美国同性恋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从真实性、民族性和反思性三部分进行研究。真实性是纪录片最为核心的本质属性,在本文的研究中,它主要体现为个人记忆的拼接,即用多个采访对象来相互佐证,掌握不同角度对事件的观察,以达到近乎全知的拍摄视角。民族性将同性恋话题放在美国的政治、宗教语境下,结合性政治理论、前人对美国宗教和同性恋关系的研究进行考察。反思性基于性别操演理论,指出同性恋者的社会性别和社会行为既受环境的约束和塑造,又具有主观能动性。第二部分基于具体文本,将纪录片中的人物归纳为跨性别者、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三类主要形象,分别从社会性别、家庭角色和致命病症三个角度切入。简单来说,社会性别是指跨性别者的自然生理性别和后天心理性别之间的不对称致使其认同并以相反的社会性别示人。在异性恋女性借女权运动的浪潮走出家门投入工作时,女同性恋者在纪录片中回归家庭,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男同性恋者的致命病症是对涉及艾滋病的纪录片的分析和总结,客观地评价男同性恋者面对巨大灾难的群体行为以及他们固有的政治敏感性。第三部分是从文本分析延伸至社会意义。纪录片中的同性恋形象既是客观现实在镜头中的反映,也与客观现实一同构建新的内涵。事实上,个体认同、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三者的内部联系非常紧密,即使将其分为三个小点,在内容上难以做到相互之间没有重复和串联。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与同性恋者的群体影像塑造大致同步,个体对自身的接受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群体的认可度。积极的社会认可会促进群体认可的加深,反之亦然。显然,纪录片的目的是积极的,它以多元文化观的角度审视主流群体和同性恋群体,带着善意寻求接纳和融合。
【关键词】:美国同性恋纪录片 创作理念 叙事策略 身份认同 身份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5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一) 研究缘起9-11
- (二) 研究现状11-12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12-14
- 一、“人类的背影”:美国同性恋纪录片的创作理念14-27
- (一) 真实性:社会语境中的生命影像14-18
- 1. 社会语境:搬演与纪录中的影像真实15-16
- 2. 生命影像:个体经历与历史记忆中的社会真实16-18
- (二) 民族性:宗教信仰下同性恋的边缘处境18-22
- 1. 性政治:权力歧视的结构呈现18-21
- 2. 宗教规训:信仰背景的原罪和失落21-22
- (三) 反思性:边缘人群的归属感和合法性22-27
- 1. 性别操演:身体不是性别23-24
- 2. 现实倒置:用表演取代生活24-27
- 二、缄默的群体:美国同性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27-39
- (一) 视点策略:口述历史中的表达和记录27-28
- (二) 叙述策略:人物序列与故事表述28-39
- 1. 跨性别者及其社会性别29-32
- 2. 女同性恋者及其家庭角色32-35
- 3. 男同性恋者及其致命病症35-39
- 三、“他者化”形象:美国同性恋群体的身份建构和社会认同39-46
- (一) 社会身份的角色塑造与心理表现39-42
- 1. 角色认同:性别身份的陈述和追问40-41
- 2. 身份建构:文化霸权的训诫和操演41-42
- (二) 群体认同:从“隐性”向“显性”的生存转变42-43
- (三) 社会认同:“去污”与立法的普世意义43-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1
- 附录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2-53
- 致谢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2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3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4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5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6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7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8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慰慈,方方;台湾纪录片创作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创作中若干认识误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3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4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6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8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99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599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