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新青年”
本文关键词:3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新青年”
【摘要】: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不断遭遇帝国主义侵犯的中国,国内正上演着巨大社会变革的中国,可谓民族堪忧、国家堪忧的中国,人民举步维艰生活着,日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个人出路极其渺茫,如何救国如何救己则成为人们日夜牵挂的主题,而青年之于国家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成为了社会不断变化、发展、丰富的主要内在驱动力。这种思想成为了30年代中国电影中所反映的重要内容。影片以现实生活的国家变故为创作背景在国破家将亡的国难下,将一批批活生生的真实青年散落在现实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青年形象,或激越昂扬,或困惑迷惘,或幡然醒悟,或绝望沉沦,或茫然无措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人民的心理动态,表现着青年的艰难困苦,表现着青年的彷徨迷惑,嬉笑怒骂皆成风格,而本文就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中这些皆成风格的“新青年”形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未来。本文通过对影片中青年精神类型的梳理与深入分析,结合近几年国产影片的青年精神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属于当代青年自身应有的时代精神,发掘其借鉴意义。电影这门作为最具感染力、影响力的大众艺术可以成为武装民众思想强有力的“武器”,让似梦似幻的电影这一第七艺术能够像神话与宗教一样为观众带去希望与快乐,怀抱信仰与光明的迎接未来生活。第一章分为四个小节,分别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新青年精神风貌,以影片中新青年的精神、心理等的发展变化为标准进行分类,有激昂向上的坚韧不拔者,有困惑迷惘的迷途知返者,有历经劫难的自我觉醒者,也有绝望沉沦的奋力挣扎者,虽然各个类型所体现的新青年精神风貌各不一样,但是每一类型都具备一些内在的共同点即充满时代气息,洋溢爱国热情蕴含人生哲理体现了新青年为了自身的成长,为了大义而积极向上的生活着,不断实现着对自我的超越;第二章写新青年精神风貌的思想依据,分为两个小节,分别从社会历史的影响和群体意志的影响进行阐述,在这两个小节中都包含有个体的影响因素,因为对于个体变化的依据,不仅仅有周围大环境的宏观影响,也有个体对这些变化、因素所做出的独特反映的因素存在;第三章写“新青年”精神对当下电影的启示,分为三个小节一个是对于电影能做什么的思考,虽然很多前辈、大家都对电影是什么进行过细致而深入的探究,将电影的本质大体揭示了出来,成功与其他艺术区别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是电影毕竟要与世界融合,要与人交流,所以必定其用途会因为在不同人的手中而发挥不同的作用,故电影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到底能做些什么有利于人民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第二个是对当下银幕中青年精神的大致分析,找出优势以及不足,清楚的认识到近几年电影中的青年形象都突出了其积极性、乐观性,倾向于个人化体验的表达,但对于个体的责任与义务体现的很少,规避政治因素,并不代表规避个体的责任,每一个个体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故而有自己的责任需要履行,例如子女对于父母履行孝,职员对于公司之于忠,夫妻之间需要坚守等等责任,这也是需要宣扬的,人生活在社会上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也需要照顾他人的情绪,保全大局。第三个是从早期新青年精神中得到的对当下的启发,如何做的更好。中国30年代的电影的电影是中国早期的电影,但却超越了同期世界上许多其他的电影,其中多部影片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不论是表演、镜头、光线、场面调度亦或是剧情都让人回味无穷,即使面对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风雨飘摇的政治、经济环境,当时的电影工作者们都以敬业的精神这是值得电影界的每一位工作者学习的精神。
【关键词】:30年代 新青年 精神风貌 责任感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9.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15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8-9
- 二 研究意义与价值9-13
- 三 研究目的13-15
- 第一章 “新青年”精神的多元类型15-30
- 第一节 激昂向上的坚韧不拔者15-19
- 第二节 困惑迷惘的迷途知返者19-24
- 第三节 历经劫难的自我觉醒者24-26
- 第四节 绝望沉沦的奋力挣扎者26-30
- 第二章 新青年精神风貌的思想依据30-44
- 第一节 社会历史变迁的孕育30-36
- 一 风云时代的召唤31-35
- 二 个体身份的确立35-36
- 第二节 群体意志的期待36-44
- 一 群利体益的扭结36-39
- 二 个体牺牲的意义39-44
- 第三章 “新青年”精神的借鉴意义44-49
- 第一节 电影能做什么?44-46
- 第二节 当代电影中的青年精神46-47
- 第三节 新青年精神对当代电影的启示47-49
- 参考文献49-51
- 后记51-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芹英,汪志国;近代安徽水灾之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汪志国;;近代安徽水利事业述论[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3 傅洁茹;;孙中山环境思想探析[J];安徽史学;2011年06期
4 奚丽芳;;清乾隆朝荒政研究述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5 李秋芳;;灾害危机与明代佛、道二教[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6 赵朝峰;简论邓小平防治灾荒的思想[J];北京党史;2004年04期
7 冯焱;试论水旱灾害在灾害中的地位[J];北京水利;1995年05期
8 祁磊;;试论万历朝救荒专著的特点[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魏华林;龙梦洁;李芳;;旱灾风险的特征及其防范研究——由西南旱灾和冬麦区大旱引发的思考[J];保险研究;2011年03期
10 周江涛;;中国古代社会安全思想论纲[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飞;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关勇;文人·官员·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11年
4 陈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余向东;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赵新龙;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权制度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熊帝兵;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胡孔发;民国时期苏南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昝金生;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荆杰;近代中国东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1861-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永胜;旱魃为虐,如`匀绶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欣华;明代疫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修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秀红;姚碧、汪志伊的《荒政辑要》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奚丽芳;清乾隆朝荒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吴昊;《齐民要术》所见公元六世纪中国北方社会食事生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沈鹏;明朝前中期流民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侯军伟;宋代安全生产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德硕;传教士与丁戊奇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丁祥利;春旱秋潦:黄河与豫东平原社会变迁(1644-1795)[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24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62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