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图像中的乌托邦精神:《饥饿游戏》电影研究
本文关键词:反乌托邦图像中的乌托邦精神:《饥饿游戏》电影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饥饿游戏》 乌托邦精神 反乌托邦 反偶像崇拜乌托邦
【摘要】:目前《饥饿游戏》系列电影共有三部:2012年上映的《饥饿游戏》,2013年上映的《星火燎原》以及2015年上映的《嘲笑鸟(上)》。该片一经上映便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电影讲述了女主人公在反乌托邦世界中企图改变悲惨命运的故事。因此,本文从拉塞尔·雅阁比的反偶像崇拜乌托邦理论出发,分析并论证影片如何通过对敌托邦世界的呈现来传递一种充满希望的乌托邦精神。本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简要介绍了《饥饿游戏》系列电影及影片内容,回顾了其研究现状,给出了乌托邦、敌托邦以及现代性的概念并简要介绍了此篇论文的结构。作为主体的第二部分主要着眼于分析该影片所具备的乌托邦精神,这种乌托邦精神主要包括疏离、批判和建构这三方面特点,该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通过阐述女主人公如何疏离现实并能够顾全大局分析了电影所体现的疏离这一特点;第二章着重论述了在该片背景及前景中所体现的建构性批判这一特征,包括对滥用科技、不平等、极权和心灵麻木的批判;第三章分析了该片所采用的一种反偶像崇拜的建构方式并指出乌托邦精神的内核是希望,这种希望也是我们解决现代精神危机的出路。最后一部分对全文做出总结:《饥饿游戏》系列电影试图复兴乌托邦精神,这种乌托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乌托邦而是反偶像崇拜的乌托邦,它能够指引我们改变现状并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关键词】:《饥饿游戏》 乌托邦精神 反乌托邦 反偶像崇拜乌托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Acknowledgements6-8
- Introduction8-19
- Chapter One Estrangement: Premise to See Things Clearly19-32
- 1.1 The Insider: Constrained in the Reality20-25
- 1.2 The Outsider: Detaching from the Reality25-32
- Chapter Two Criticism of the Deviation of Modernity32-45
- 2.1 Indirect Criticism of the Background33-39
- 2.1.1 Criticism of Abu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33-36
- 2.1.2 Criticism of Inequality36-39
- 2.2 Direct Criticism of the Foreground39-45
- 2.2.1 Criticizing the Resource-based Totalitarianism39-42
- 2.2.2 Criticizing the Numbness under Petty Favor42-45
- Chapter Three Construction of an Imperfect Picture45-57
- 3.1 Refusing to Detail the Future45-48
- 3.2 Preventive Mechanism of High Vigilance48-53
- 3.2.1 Negation of Abusing Technology48-49
- 3.2.2 Negation of Totalitarianism49-51
- 3.2.3 Negation of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51-53
- 3.3 Emphasis on Hope: Way towards Solution53-57
- Conclusion57-60
- Works Cited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雪莲;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归因初探[J];广西师院学报;2002年S1期
2 王艳军;偶像崇拜心理[J];医学心理指导.校园心理;2004年04期
3 洪眉;;偶像崇拜[J];艺术评论;2007年04期
4 李梦影;耿柳娜;;网络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Z1期
5 朱丽;;论移民与蜀地民间偶像崇拜的历史变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尹金凤;;中国近代偶像崇拜变迁与中华民族道德生活[J];求索;2010年03期
7 尹金凤;;1949-1976年偶像崇拜及其对道德生活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贺玉高;;中国粉丝的三种形象[J];粤海风;2010年02期
9 王平;刘电芝;;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探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周莹;;图像与偶像崇拜[J];艺术教育;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萍;刘电芝;;国内外偶像崇拜心理学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凡卓;;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与媒介素养教育[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3 崔美玉;郑光日;;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学生对韩剧的态度与偶像崇拜的关系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源滋;偶像崇拜,,孩子该崇拜谁?[N];河南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陈静莹;让偶像崇拜更健康[N];汕头日报;2005年
3 记者 黄蓉芳 通讯员 吴冬华;七成成绩好的学生是追星族[N];广州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郭静 通讯员 许双春;青少年缘何爱追星[N];广东科技报;2008年
5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所副所长、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研究员 孙抱弘;去除“偶像崇拜”,方能走向自我完善[N];东方早报;2012年
6 王亮;对少儿偶像崇拜还须科学解读[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桑标;孩子缘何崇拜偶像[N];中国妇女报;2003年
8 见习记者 张超;要引导青少年从偶像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N];天津教育报;2010年
9 马军 (作者单位为省文化厅);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文化观[N];山西政协报;2007年
10 陈天灵;小议青少年学生的偶像崇拜[N];平凉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D];苏州大学;2005年
2 金圣华;本土心理学视域下的偶像崇拜[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赫;透视追星文化现象后的现代偶像崇拜问题[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小立;当代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肖璐;正能量:网络时代偶像崇拜的社会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任晓红;媒介使用习惯对青少年偶像崇拜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戈;青少年依恋、人格与偶像崇拜的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6 杨依溪;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引导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7 刘深深;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8 雷霆;新媒体视野下女大学生韩星崇拜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9 杜佳璇;反乌托邦图像中的乌托邦精神:《饥饿游戏》电影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10 郭婧;小学生偶像崇拜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1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641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