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视纪录片 故事性元素 传播效果 受众反馈 模糊层次分析法
【摘要】:本人在研究生一年级阶段,通过学习《人类学与纪录片研究》这门课程,对电视纪录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程学习中老师让我们自己做ppt进行课堂展示,当时本人就选取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电视纪录片为样本。可以说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研究是从前年就开始萌芽的。经过时间的推移,本人发现生活中、网络上使用“舌尖体”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也坚定了本人研究此选题的决心。本篇论文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样本,以受众反馈结果为主要数据支撑,以模糊层次分析法为手段,研究我国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从受众反馈、样本的问卷调查、不同故事性元素对样本传播效果的影响三个方面切入,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数据。把样本所有运用到的故事性元素进行分类总结,总结出故事性元素的构思创作方法应用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能提升传播效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是关键问题,在分析数据的方法上一开始本人只使用问卷调查量化分析,结果数据太单薄没有说服力。在尝试了多种方法后,本人决定从普通受众和专家学者两个方面对受众反馈数据进行分类研究。解决数据分类研究这个问题后,在创建《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评价指标层次模式图时,如何划分每个目标层是本人遇到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在查阅了多本资料和文献后,决定运用本文第二章所使用的理论,每一个目标层次的划分都参考了传播效果的广义和狭义分类、“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反馈概念的各个方面,最后形成了《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评价指标层次模式图。有了数据和理论的支撑,运用哪种方法对已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就成为了最关键也是最难的第三个问题。本人查阅了数学建模的相关书籍、请教了研究此领域的同学,最终决定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实例计算,最终得到最后的数据成果。可以说这一个步骤是本文的核心关键。通过分析后的数据佐证出故事性元素对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起到决定作用。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受众对电视纪录片的一部分评价来自于故事性元素和电视纪录片本身纪实性的结合,它给受众提供了新的视听感受,使电视纪录片更加普遍地存在于受众的视听习惯中,实现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本文运用调查问卷对普通受众进行调查取样,运用本人创建的《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评价指标层次模式图对三位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的学者进行打分取样。将两者的调查结果分别运用量化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出故事性元素对《舌尖上的中国》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受众反馈影响传播者的创作。能够引起受众心理满足感的电视纪录片才能让受众自愿接受它,并自愿为它进行再次传播。传播效果可以分为传播者的心理期待传播效果和被传播者的实际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期待值和实际完成值的差异度影响传播者对自身同系列作品的心理预估,也影响受众对该传播者第二部作品的满足度。《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故事性元素的恰当使用决定了它的传播效果。从电视纪录片的整体发展来看,《舌尖上的中国》是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里程碑,它成为了我国电视纪录片传播效果中不可不提的一个代表作品,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品牌一种符号。《舌尖上的中国》两季作品的对比分析、受众的反馈以及《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评价指标层次模式图的分析结果,能够为电视纪录片提供创作方向。本文第一章主要梳理研究背景、意义、现状。阐述文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数学模型研究法。创建《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评价指标层次模式图。第二章梳理《舌尖上的中国》的概况,明确《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样本能够代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将本文中使用的理论依据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传播效果的第三章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将三位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的学者的打分作为变量,将指标值和变量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得出结论,佐证故事性元素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决定因素。第四章运用定量分析法,结合问卷调查对比分析样本两季的传播效果差别,从普通受众的角度来分析作品传播效果。第五章将两季每集故事性元素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故事性元素影响传播效果的内外原因,总结出故事性元素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决定因素。第六章从选题、研究方法、区域传播、网络平台以及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五个方面提出我国电视纪录片未来的创作展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舌尖上的中国》做出了故事性元素的分类对受众反馈进行了定性研究,明确创作之初运用受众反馈能够帮助电视纪录片提升传播效果;故事性元素对传播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观点。本文对同类的电视纪录研究都有参考价值,但因水平有限,在研究过程中对传播效果的详细分类和电视纪录片未来展望两方面还有不足。本人会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提升自己,将故事性元素和电视纪录片传播效果的关系研究的更透彻。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故事性元素 传播效果 受众反馈 模糊层次分析法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17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目的12
- 1.1.3 研究意义12
- 1.2 文献综述12-14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4-17
- 1.3.1 研究方法14-15
- 1.3.2 研究技术路线15
- 1.3.3 创新点15-17
- 第2章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概况及相关传播理论17-22
- 2.1 电视纪录片的定义17
- 2.2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简述17-18
- 2.3 使用与满足理论18-19
- 2.4 受众反馈的概念19-20
- 2.5 传播效果的概念20-22
- 2.5.1 传播效果的种类20
- 2.5.2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20-21
- 2.5.3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21-22
- 第3章 《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模糊层次分析22-29
- 3.1 传播效果模型理论22
- 3.2 模型建立基础22-24
- 3.2.1 建立模糊互补判断矩阵22-23
- 3.2.2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权重计算23
- 3.2.3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判断23
- 3.2.4 指标层对目标层权重总排序23-24
- 3.3 影响传播效果因素的数值计算24
- 3.3.1 指标层分值计算24
- 3.3.2 准则层分值计算24
- 3.3.3 传播效果总得分24
- 3.4 传播效果提升策略24-25
- 3.5 实例计算25-29
- 3.5.1 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计算25-26
- 3.5.2 对准则层的权重计算26-27
- 3.5.3 故事性元素运行能力指标值27-29
- 第4章 《舌尖上的中国》问卷调查的量化分析29-41
- 4.1 定量结果29-32
- 4.2 《舌尖上的中国》的受众反馈32-36
- 4.2.1 故事性元素反馈34-35
- 4.2.2 受众心理期待值的反馈35-36
- 4.2.3 受众反馈影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创作36
- 4.3 《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对市场的影响36-39
- 4.3.1 对电视纪录片市场的影响分析36-37
- 4.3.2 对餐饮市场的影响分析37-38
- 4.3.3 对受众言语表达的影响分析38-39
- 4.3.4 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39
- 4.4 受众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期待39-41
- 第5章 故事性元素对《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起决定性作用41-46
- 5.1 故事性元素的创作特点41-43
- 5.2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性元素增加的内部原因43-44
- 5.2.1 故事线条明显,增强电视纪录片的逻辑结构43
- 5.2.2 故事性元素增加,提升电视纪录片的观赏性43
- 5.2.3 故事性元素为电视纪录片带来新的艺术特性43-44
- 5.3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性元素增加的外部原因44-46
- 5.3.1 受众对传统电视纪录片的挑剔44-45
- 5.3.2 电视纪录片故事性元素对受众的冲击45
- 5.3.3 故事性元素影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45-46
- 第6章 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未来46-50
- 6.1 增加受众调查比重,提升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品牌性46-47
- 6.2 立足区域传播,将受众反馈和故事性元素贯穿于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始终47-48
- 6.3 以故事性元素为切入点,增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传播效果48
- 6.4 增加段落故事性元素,运用其他平台宣传我国电视纪录片48-49
- 6.5 电视纪录片推广中国故事走向国际市场49-50
- 结论50-51
- 致谢51-52
- 参考文献52-5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5-56
- 附录56-70
- 附录A:对普通受众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调查问卷56-58
- 附录B:《舌尖上的中国》分集故事概括58-68
- 附录C:调查问卷数据68-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序;浅探电视纪录片中的真善美[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5期
2 王彩云,曹正文;强化电视纪录片高尚信仰的意识[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刘慧敏;公安题材电视纪录片的选题与制作[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4 黄和明;初探电视纪录片的意境创造[J];视听界;2000年03期
5 张振东;电视纪录片声画关系中的创作缺陷[J];视听界;2000年06期
6 赵天;;细节——电视纪录片的灵魂[J];记者摇篮;2000年01期
7 赵天;;电视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取向[J];记者摇篮;2000年07期
8 徐浩然;;第一现实与第二现实——试论电视纪录片的双重审美属性[J];现代哲学;2000年03期
9 郭珊玖 ,张国武;浅谈电视纪录片[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09期
10 张志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电视纪录片《祖屋》印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屹;;全景式观察中国电视纪录片节目[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宏仁;;在电视纪录片《徐霞客》摄制组关机仪式上的讲话[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3 ;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城》[A];《万里长城》2007年第2期[C];2007年
4 石屹;;中国电视纪录片50年发展[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田柳;;展现奇人风采 抒写科学人生——电视纪录片《徐霞客》观后[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6 张阿利;高字民;;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西部电视纪录片之发展前瞻[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赵红燕;;大型电视纪录片《徐霞客》首播仪式在京举行[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8 段直霞;;在电视纪录片《徐霞客》关机仪式上的致辞[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9 杨旦修;;论当代中国文化形态嬗变下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徐冬青;;在电视纪录片《徐霞客》封镜仪式上的讲话[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蒙海波;电视纪录片的风格[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李颖婷 呼伦贝尔市电视台;由电视纪录片制作引发的对人学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9年
3 宋海品;百集电视纪录片《中国劳模》再获大奖[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孟刚;电视纪录片发力[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5 王中原;揭开电视纪录片的面纱[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汤雪;电视纪录片直击诚信危机[N];光明日报;2013年
7 郑伟;电视纪录片在放逐中成长[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郑伟;电视纪录片:在放逐中长大[N];华夏时报;2002年
9 毛贵民;江苏电视纪录片渐入佳境[N];中国艺术报;2006年
10 中国民族博物馆 向林锋;电视纪录片《多彩中华》的摄制与思考[N];中国民族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媛媛;中国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美学进展[D];苏州大学;2004年
2 于子淇;电视纪录片趣味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王静;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语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4 孔庆熹保;中国当代电视纪录片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与美学型制[D];复旦大学;2012年
5 祁麟;数字立体技术影响下的3D电视纪录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君一;产业化背景下电视纪录片发展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7 李锦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电影化[D];河北大学;2015年
8 李圆;《世界遗产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第十二集、第十九集译实践报告[D];辽宁大学;2015年
9 相雯;电视纪录片《我的抗战》叙事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李莎莎;中国电视纪录片观赏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50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65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