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白电影的“都市意象”分析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9:19
本文关键词:张一白电影的“都市意象”分析与研究
【摘要】:电影作为继建筑、雕塑、音乐、绘画、舞蹈、诗之后的第七艺术,从无声电影、有声电影,发展到现在电影的数字时代,电影不断博得人们的喜爱。都市化在不断推动现代性,不断发展中国电影,都市电影也多多少少承载了社会责任,创造出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早期中国的核心文明是以农业文明为中心的,而记录都市中的生活多是使用传统道德理念作为影片主题,并围绕它来叙写故事情节、建构人物形象。当下的都市化进程随着市场经济而推动发展,价值观念早已从传统有所变化,这也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使现代的电影围绕不同经济基础的人群展开不同的生活场景。都市意象是当代电影批评实践中一个崭新的视角,不同时空的都市意象以极具独特性的方式展现在当代电影中,在观众观影的同时接收着其扩散与传播的都市经验、想象和价值观。不断经由电影制作者们“个性化”的意象由个体转变为群体,并构建出新的都市意象。张一白作为一位突出且个性化的第六代导演,执着于“都市电影”的创作。他生长于重庆,这座“充满欲望的城市”激发了他的电影梦想,让他开始追求用影像审视现代都市现实和多彩的生活。他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的电影充满时代性与个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也不断推进,张一白导演凭借自己对都市的独特视角感知,为观众解密了当代复杂的现实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从导演的处女作《开往春天的地铁》到“重庆三部曲”的《好奇害死猫》、《秘岸》,以及《夜·上海》和《将爱情进行到底》等都市影片,大多都是以北京、上海、重庆等大都市作为故事背景。借助影片中典型的都市意象来窥视人物的私密生活和内心深处的隐秘情感,从而表达人们在残酷而现实的都市生活中面临的生存困境与无奈。其中独特的艺术品质及忧郁的风格都来自导演独特的都市情结。论文在参考相关影像资料和文献理论的基础上,对张一白电影构建的都市及都市意象进行研究分析,绪论部分对张一白及其影像作品联系都市意象这个较新的影视批评视角进行简要介绍,引出全文的构思框架,绪论解释了“影像与都市”、“意象”、“都市意象”相关概念并探讨了张一白电影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介绍了张一白早期经历和影像作品,并结合都市视角来分析其创作原因和影像价值。第二章和第三章通过都市景观、都市空间和都市物象的方面来分析张一白电影中都市意象的元素,探讨其中的多层内涵,并解读了他的叙事语言、镜语表达、色彩音乐等展现出的都市浪漫美学。最后部分总结了张一白都市电影的价值和不足,分析其创作中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取舍关系和情感转型。
【关键词】:张一白 都市电影 都市意象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6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0
- 二、相关概念的阐述与解释10-12
- 三、张一白电影的研究现状分析12-14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4-16
- 第一章 张一白导演概述16-23
- 第一节 张一白及其影视作品16-21
- 一、张一白的早期经历与电视剧16-18
- 二、张一白的电影作品18-21
- 第二节 张一白的现代都市视角21-23
- 一、现代都市化进程中的电影发展21
- 二、新都市电影21-22
- 三、张一白电影中的都市22-23
- 第二章 张一白电影构建的都市空间和色彩意象23-34
- 第一节 都市空间和人物建构23-26
- 一、电影中的都市空间23-24
- 二、张一白电影中的都市空间24-25
- 三、都市空间下的人物群体25-26
- 第二节 电影中的都市空间文化构建26-30
- 一、新旧并置的都市区域26-28
- 二、权利化的私人空间28-29
- 三、人物的心理空间29-30
- 第三节 都市意象的色彩冲击力30-34
- 一、欲望书写之“红色”30-31
- 二、情感对抗之“白色”31-32
- 三、浓郁的色调32-34
- 第三章 张一白电影中的都市景观与物象、人物塑造及其呈现手段解析34-41
- 第一节 电影中的都市景观与都市物象34-36
- 一、都市标准元素—地标建筑34
- 二、情感的载体—交通工具34-35
- 三、都市社会微缩空间—家庭35-36
- 第二节 都市主体之人物塑造36-38
- 一、都市女性:美丽而落寞的身体意象36-37
- 二、都市男性:家庭的逃避与责任的缺席37-38
- 三、都市底层的人物意象38
- 第三节 都市意象的呈现手段38-41
- 一、变化多样的镜头语言38-39
- 二、多元化的叙事风格39-40
- 三、营造氛围的音乐40-41
- 第四章 张一白电影的价值与不足41-44
- 第一节 张一白电影的价值41-42
- 一、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融合41
- 二、文本创作和宣发策略的转变41-42
- 第二节 题材单一和人物边缘化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发山;;名医张一刀[J];当代人;2006年10期
2 ;张一山[J];红领巾(低年级);2009年03期
3 李耕;;嫉妒张一[J];父母必读;2001年10期
4 乙丁;;从舞台到影坛——张一简介[J];电影评介;1980年10期
5 闻捷;;张一山:我没有青春期[J];科学新生活;2013年42期
6 马荣;;京味儿营销张一元[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3年07期
7 马拉;;海滩,海滩[J];山花;2011年17期
8 马拉;;昨天[J];当代小说;2005年07期
9 仇敏;;张一山:我不是天生的明星[J];初中生世界;2011年34期
10 马天;;妈妈,,我今天回家吃饭[J];晚霞;2008年2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R既
本文编号:714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714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