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中国传统雕塑材质中的文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2 03:06

  本文关键词:中国传统雕塑材质中的文化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材质与雕塑是不可分割,在不同社会背景下雕塑语言对材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现代雕塑的发展,拓展了对材质的探究,而观念艺术的发生,使雕塑材质赋予的意义更多元化,到了当代雕塑,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使材质的运用和探索与雕塑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对现代雕塑材质的研究,时间不很长,中国雕塑家尝试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西方雕塑家几百年来对雕塑艺术观念的转变,在受到西方各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和演变中,逐渐将其本土化,并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中国当代雕塑家希望从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的移植中吸取精华,来丰富自身艺术文化语言,从中得到蜕变。在隋建国,展望,徐冰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的探索中,中国当代雕塑材料语言的研究迎来了春天,展望的《假山石》,用现代材料表达出传统的园林景观,此时的假山石是真的假石,是人们制造的假;徐冰的《天书》,用其形式告诉我们,在中国古籍中,即使这属于我们的语言,我们也可能看不懂,大多数的雕塑家已经习惯了西方的雕塑材料语言,对传统材质的运用和深入研究越来越少,以至于传统雕塑材质渐渐的退出了当代雕塑语言的行列。 本论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教思想观点出发,融入民俗、社会观念,以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作为依据。对中国传统雕塑材料常见的泥雕、青铜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分析中国古代为什么要选取这几种材料作为雕塑创作形式的载体,赋予了他们怎样的社会地位。它们的选取究竟是中国文化的偶然性还是必然性,为什么在同时代其他地域没有发生这样现象等等。了解传统材料在传统雕塑中不仅是载体,还有其自身的语言、社会地位。 在我的论文中,首先对中国传统雕塑的青铜材料进行分析,它是权力的象征、阶级的定位,不管是器型的铸造、还是纹饰的选取,都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意愿。其次,石材的广泛运用是将道德加以规范,让社会更具秩序化。再次,泥塑的产生是将人形加以雕琢,达到理想化的人。最后,对木雕的看法主要是界定在文人墨客中,因为在他们眼中只有中流砥柱才是国家的栋梁。
【关键词】:雕塑 传统雕塑材料 中国文化 语言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3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9
  • 第一章 绪论9-11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
  • 1.2 中国传统雕塑材料研究的范围9-11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11-18
  •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及其构架11-14
  • 2.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4-16
  • 2.2.1 “制礼作乐”的政治基石14-15
  • 2.2.2 “吟咏情性”的诗歌文化15-16
  • 2.3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16-18
  • 第三章 青铜权力的象征18-23
  • 3.1 青铜文化的历史分期18-19
  • 3.2 青铜材料的文化19-21
  • 3.3 青铜材料中的鼎文化21-22
  • 3.4 青铜礼器的纹饰22-23
  • 第四章 “石”道德的戒定23-27
  • 4.1 坚如磐石23
  • 4.2 禅石23-24
  • 4.3 石窟造像24-26
  • 4.4 君子如玉26-27
  • 第五章 “土”人形的化身27-31
  • 5.1 抟土造人27-28
  • 5.2 俑28-29
  • 5.3 类冰类玉29-31
  • 第六章 中流砥柱31-37
  • 6.1 木文化31
  • 6.2 文人眼中的硬木31-33
  • 6.3 木质家具33-35
  • 6.4 似木非木35-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39
  • 致谢39-40
  • 附:作品册40-5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2 丁国强;董说“问天”与屈原“天问”[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3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吴永波;;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贾宁;;体味空间意境——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研究[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6 尹家琦;;试比较宋代南北方的造园艺术[J];安徽建筑;2008年06期

7 杨芳,顾晓静,王启兵;关于加强高校美育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于亮;;中国传统园林的华夏文化审美底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9 潘潇漾;;从巨嶂高壁到松溪洲渚——地域因素影响下的李唐山水画[J];书画世界;2010年01期

10 涂国喜;;论工笔画的写意性[J];书画世界;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何征;;陶艺归真,返于环境——有感于陶艺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位置[A];《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杜少虎;;写天地之形 绘万物之情——洛阳汉墓壁画用笔用色探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唐毅;;从“神仙”到“凡人”——对汉画像石艺术中“女性形象”变迁的解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波;;被遗忘的色彩——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讨[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丁静蕾;叶莺;;从“分离”到“融合”——浅析风景园林与中轴线在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的关系变迁[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周娴;侯涛;;设计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感悟园林艺术的空间结构[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9 矫克华;李梅;;城市景观设计与手绘表现艺术的教学研究[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10 燕杰;;基于湘楚地域性艺术文化特征的视觉符号研究[A];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唐丽;湖南南天竹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于亮;中国传统园林“相地”与“借景”理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黄丽萍;关于现时香港初中戏剧课程的美育导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广伟;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娄飞;河南山林式佛教寺庙园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桥锋;素朴之美——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亚丽;苗绣艺术及其工艺在高级时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6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顾秀阳;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石志勇;甲骨文金文文象关系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传统雕塑材质中的文化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00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6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