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与互动
发布时间:2017-10-01 21:11
本文关键词:营造与互动
【摘要】:本文以放置在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案例描述和阐释,探讨上海城市雕塑的不同内容的文化指涉、形式意义及其对于空间场所的功能营造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通过现场调研、问卷咨询等方式,考察上海13个行政区的城市雕塑建设现状,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展开对上海城市雕塑的具体分析和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实地考察搜集的大量现场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上海城市雕塑的内容、形式和空间营造的研究。通过对考察资料的归类分析,上海城市雕塑有四类主题内容:历史纪念类、民俗风情类、市民生活类和社会文化类;三种表现形式:具象写实、变形变相、抽象概括;五种功能空间场所的营造:政治空间、商业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休闲空间。文章从实际案例出发探讨不同类型城市雕塑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指出不同形态雕塑的背后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内涵,以不同功能空间的划分探讨城市雕塑的空间营造问题。第二部分是以现场调研和问卷咨询为基础,通过对回收的调查资料的统计,从受众角度分析市民对上海城市雕塑的具体看法和意见。以问卷调查形式展开的研究和分析是最能代表普通市民意见的一种形式,城市雕塑是放置于公共空间的具有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艺术作品,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分析指出市民对于城市雕塑的真实感受和切身体会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第三部分是结合实地考察资料、问卷调查,发现上海城市雕塑中存在的问题并展开对存在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文章以城市雕塑产生的过程为依据,以大众文化理论为指导,探析城市雕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背后的社会原因,分析指出问题雕塑产生的背后既有客观的历史局限性原因,也有城市管理者、艺术工作者在创作城市雕塑时的主观因素,是一个综合原因。城市雕塑不是一个纯艺术的概念,在研究不同具体问题时运用艺术学、社会学及相关大众文化理论和方法,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以现场调查搜集的资料和数据为基础,通过理论的探讨和分析,初步了解上海城市雕塑的存在现状和面貌概况。通过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城市雕塑已逐渐成为人们塑造城市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是以艺术为载体,实现大众主人翁意识的有效方式。提高市民大众的参与度,重视发挥大众“自立营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实现普通公众对于城市雕塑建设的话语权将会是解决城市雕塑存在问题的一个主要手段和未来城市雕塑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城市雕塑 营造 互动 空间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313.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上海城市雕塑概况13-14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4-15
- 1.3 主要概念界定及解释15-19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19-26
- 第二章 文献研究26-38
- 2.1 城市雕塑的空间属性27-31
- 2.2 城市雕塑的价值内涵31-33
- 2.3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33-35
- 2.4 城市雕塑的互动性35-38
- 第三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缘起与演变38-51
- 3.1 开埠后的纪念碑和雕塑38-43
- 3.2 解放初期的文化名人及革命烈士像43-44
- 3.3 文革时期的领袖与工农兵形象44-47
- 3.4 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47-51
- 第四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主题51-79
- 4.1 主题宣传的历史纪念51-57
- 4.2 时代记忆的民俗风情57-61
- 4.3 平凡朴实的市民生活61-65
- 4.4 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65-69
- 4.5 调研反馈与问题分析69-79
- 第五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式特征79-106
- 5.1 易于理解的写实具象81-84
- 5.2 情感提炼的变形变相84-88
- 5.3 观念表达的抽象概括88-93
- 5.4 调研反馈与问题分析93-106
- 第六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空间营造106-141
- 6.1 政治空间:市人民广场与区镇九亭双拥广场107-112
- 6.2 商业空间:线性南京东路与团状海上海商业广场112-118
- 6.3 文化空间:历史文化多伦路与主题文化武定西路118-124
- 6.4 生活空间:日常生活环镇北路与德化教育五莲路124-128
- 6.5 休闲空间:围合型陆家嘴绿地与开放型肇嘉浜路128-133
- 6.6 调研反馈与问题分析133-141
- 第七章 现状分析与反思141-161
- 7.1 现状中存在的问题144-146
- 7.2 客观因素与主观原因146-161
- 结论161-166
- 参考文献166-178
- 附录一 图表索引178-182
- 附录二 上海城市雕塑考察地理分布图182-183
- 附录三 上海城市雕塑现状调查183-208
- 附录四 上海城市雕塑现状调查问卷208-211
- 附录五 专家访谈211-236
- 附录六 上海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236-241
- 附录七 上海城市雕塑作品图录241-276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276-277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277-278
- 致谢278-2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伊萌;;里弄公共空间和居民社交网络分析——以上海提篮桥地区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施鸣;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门面[J];雕塑;2004年03期
3 丁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原点——公众参与型设计手法的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2010年03期
4 张京祥;国外城市居住社区的理论与实践评述[J];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02期
5 宋剑华;苦涩记忆中的“文革文学”:文学史意义与审美价值的评估[J];理论与创作;2004年03期
6 潘鹤;;对上海浦东开发区雕塑方面的建议——在上海城市雕塑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J];美术学报;1998年01期
7 郭媛媛;;公共艺术与市民的参与性意识[J];设计艺术研究;2015年01期
8 洪崇恩;;经典外滩,何时重现经典雕塑(下)[J];上海城市规划;2011年03期
9 朱国荣;;城市记忆的缺失与重建[J];上海城市规划;2006年04期
10 罗沙林·克劳斯 ,范迪安 ,小武;后现代主义雕塑新体验、新语言[J];世界美术;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熊月之;[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朱洁树;[N];东方早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蜀秦;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探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955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955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