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动漫艺术论文 >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新世纪文学创作

发布时间:2018-03-20 14:19

  本文选题:视觉文化 切入点:新世纪文学 出处:《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消费社会的到来以及技术革命的兴盛给视觉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新世纪文学创作深受视觉文化影响,具体表现在"80后"作家的电影化、动漫化叙事以及文学文本的空间化倾向。视觉文化丰富了文学文本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也造成了文本原创性和想象力匮缺、物质符号凸显、感官享乐蔓延的现象。
[Abstract]:The arrival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have provide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of visual culture.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visual culture,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cinematography of post-80s writers. Visual culture enriches the creative skills and expressive techniques of literary texts, and results in the lack of originality and imagination, the prominent of material symbols and the spread of sensual enjoymen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10BZW098)
【分类号】:I206.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福;聊斋鬼狐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2 李茂叶;;借题与发挥——谈08版电影《画皮》的改编[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袁文彬;;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程金福;论广告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钱雯;;历史与人:鲁迅小说的两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剑晖;;散文观念的突破与当代散文的前途[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3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丁宁;;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古典美术刍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王子舟;;论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曹书乐;;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陈静;;关于时尚的伦理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传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桂晓;舒克申小说创作与其电影创作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启事[J];西部;2008年22期

2 贺绍俊;理论动态[J];南方文坛;2005年05期

3 程光炜;;“新世纪文学”与当代文学史[J];文艺争鸣;2005年06期

4 於可训;;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J];文艺争鸣;2007年02期

5 王干;;文学的界面在延伸——论新世纪文学兼驳文学边缘论[J];文艺争鸣;2007年08期

6 王光东;;新世纪文学的几个问题[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王学谦;《狼图腾》与新世纪文学的生命叙事[J];文艺争鸣;2005年02期

8 梁艳;;“归来”与“走出”——试论中国“新世纪文学”与世界[J];文艺争鸣;2010年07期

9 徐杨;王确;;生活、身体以及文学消费——“新世纪文学”的婚恋叙事[J];文艺争鸣;2010年19期

10 陈晓明;饶翔;许维贤;张清芳;郑鹏;;2006年文学关键词[J];当代文坛;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达;任东华;;新世纪文学初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走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2 张未民;;新世纪文学的发展特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3 雷达;;论“新世纪文学”——我为什么主张“新世纪文学”的提法[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4 张东梅;;现状·反思·展望——“新世纪文学五年与文学新世纪”学术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5 谭光辉;;新世纪文学家的失约与失信[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6 於可训;;新世纪文学研究断想[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7 张伟栋;廖述务;;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8 杨晶;;新世纪文学:过去、现在与未来——“新世纪文学十年”学术研讨会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9 谭光辉;唐小林;白浩;;当代文学的新发展: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10 白烨;;闭幕词[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党圣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视觉文化与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呈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张书彬 王道杰;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N];美术报;2008年

3 孟建;走进视觉文化时代[N];人民政协报;2008年

4 曹晖;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N];光明日报;2009年

5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视觉文化变革呼吁教学的深刻转型[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虞珊珊 本报通讯员 赖富强 本报实习生 韦凤香;提升视觉文化 迎接国际宾客[N];广西日报;2004年

7 孟 建;视觉文化及其涵义[N];中国摄影报;2005年

8 海锦;图像·观看·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董文婷;视觉文化传播中若干问题的思考[N];甘肃日报;2006年

10 方晓枫;耳朵里的大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丁莉丽;共谋与斗争:“视觉文化”时代的影视风景[D];浙江大学;2004年

3 胡俊;早期现代欧洲“中国风”视觉文化[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4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5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6 张斌宁;从视淫到奇观——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阶段性影像特征的视觉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

7 郭红梅;二十世纪早期西方视觉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8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乡[D];上海大学;2011年

10 沈康;从观念到实践—西方近现代建筑的视觉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蓉;信息技术支撑下基础学力“读写算”的意义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迟强;广告文本的视觉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3 詹道勇;“看”与“炫”的快舞[D];安徽大学;2010年

4 黄U_凯;穿越图像的力量[D];河南大学;2010年

5 丁升华;詹姆逊的文化转向理论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曹月娟;视觉文化的商业化与其自身发展的相互关系[D];新疆大学;2007年

7 于秀;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的负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8 徐扬;论视觉素养与高师美术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当代视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D];北京印刷学院;2006年

10 杨雪;视觉文化与中西方人文时尚杂志的视觉场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39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ongmansheji/1639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b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