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漫:幼年精神之旅的“魅”与“劫”
本文选题:儿童动漫 + 幼年精神 ; 参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摘要】:作为现代科技及其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产物,儿童动漫正在成为影响现代童年生活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儿童动漫以其影像制作和呈现的技术优势,以及可供儿童心灵漫游的梦想世界的打造,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磁场并深得儿童喜爱。然而,倘若不能确保自身拥有善意的教化品性与涵养,动漫媒体也足可成为劫持童年精神的文化祸端和不良诱惑,让懵懂儿童彻底丧失理性自觉与现实意识的精神自主和成长动力。应对动漫文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儿童教育当需扬其"魅"抑其"劫",既需要藉助于动漫文化以寻求与儿童精神的文化共鸣,更需要基于儿童理性成长的诉求,祛除动漫文化的精神蛊惑。
[Abstract]:As a resul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media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 children ' s animation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affects the life of modern childhood . Children ' s animation is made and presented by children ' s mind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童年与儿童教育研究”(CHA090095),项目负责人:丁海东
【分类号】:J95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龙飞;;十年:追寻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轨迹[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2 李政涛;;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兼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3 焦建英;任剑锋;;欧美媒体教育历史考察:理论模式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4 吴玉兰;;和谐社会语境下网络游戏与社会文化建设的思考[J];东南传播;2006年05期
5 季为民;未成年人保护:节目标准的基本准则和依据[J];电视研究;2005年01期
6 罗清萍,吕尚彬;青少年网络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7 刘杰;传媒暴力对犯罪的影响及控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8 张冠文;影视传媒的负面效应及控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04期
9 邓辉;从受众心理浅析儿童电视娱乐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10期
10 杨满福;从认知角度看教育中的图像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罗宝珍;;浅析叛逆期青少年对电视的逆反心理[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赵爱莲;;一致与差异——中美儿童媒介使用状况比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王迪;;儿童对电视广告中健康信息认知的“知沟”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吴庆;;未成年人网络问题的公共治理——世界的经验与中国的现实[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慧琳;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2 郭虹;中国动画传播状况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明伟;媒介形态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4 张学波;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鹏泽;中日学生对媒体态度的比较研究及提高媒体素养的策略[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林晓华;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7 潘虹;传播学视野下中小学学校品牌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幼儿园5-6岁儿童歌曲偏好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如春;论中国大陆媒介教育的现状与前景[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徐红;6~12岁儿童对儿童电视广告的态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何钢;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及其SDL学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俞前安;西部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琛;论推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卓然;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影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茹;我国当代社会阶层分化与传媒发展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静;城市青少年接触电子游戏的现状与特点及暴力在线游戏对青少年同伴交往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佘燕芳;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95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ongmansheji/1795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