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动漫艺术论文 >

论中国设计风格在当代国际设计领域的定位与推广

发布时间:2018-08-05 19:29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化思想在世界范围的深入和普及,国际间的交流和往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依然占据着经济领域和文化产业的制高点,掌握着从影视、动漫、艺术、时尚到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的主导权。在艺术设计领域,,早期的中国设计人员大多模仿欧美等国家的设计风格,随着近年来日韩文化风靡中国,许多设计人员转而模仿日韩的设计风格。中国拥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儒家思想,四大发明曾经对世界的繁荣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到了近现代,我国的设计人员缺乏独创的原动力,一味效仿其它国家的设计风格,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首先追溯中国设计的起源是从以石器为代表的原始社会开始的,并且对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然后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朝及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到近现代对中国各主要历史时期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世界史前时代与中国史前时代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样是从以石器为代表的原始社会开始的,并且对世界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然后对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爱琴海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直至近现代世界各主要历史时期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本文随后介绍了中国艺术设计风格在各历史时期的国际影响力,然后对中国艺术设计风格目前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文章进一步对中国与外国的设计风格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和分析,将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在艺术设计方面的亮点和精髓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之后对如何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进行了探讨。 本文最后着重论述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推广中国艺术设计风格的方式,包括积极参加国际性的艺术设计类的比赛、博览会等活动;大力推动艺术设计类留学人员的互派;促进艺术设计协会和学会之间的互访与交流活动;以及持续开展中国对外形象的宣传和文化艺术的有效传播。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with the deepening and popularization of globalization ideas in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exchanges have bee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Japan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still occupy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master the research from film and television, animation, art, fashion to high-tech products. In the field of art and design, most Chinese designers in the field of art and design mimic the design styl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With the popularity of Japanese and Korean cultur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many designers have turned to imitate Japan and South Korea's design style. China has 5000 years of history, Confucianism and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nce on the world. However, in modern times, however, the designers of our country lack the original motive force and imitate the design style of other countries. This is a question worthy of our deep thinking.
This article first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Chinese design from the primitive society represented by stone tools, and summarized and summed up the artistic design style of the Paleolithic age and the Neolithic age, and then from the Xia Shang Zhou,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Warring States,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the Song Dynasty, the Yuan Dynasty, the Mi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modern times to China. The design concept and style of the historical period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article further expounds that the prehistoric times of the world have a certain similarity with the prehistoric times of China. It also begins with the primitive society represented by the stone weapon, and sums up and summarizes the artistic design style of the old stone age and the Neolithic age. Then, the ancient Egypt, the ancient two river basins, the ancient India, and the Aegean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styles of marine civilization, ancient Greece, ancient Rome, medieval Europe, Renaissance and modern world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is article then introduces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art design style in all historical periods, and then analyzes the status of Chinese art design style in the world at present.
The article makes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sign styl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summarizes the highlights and essence of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Korea in the art design, and then discusses how to create a unique style of desig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way to promote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art design style in the world, including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art design competitions, expositions and other activities,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exchange of art design students, promoting the exchange of visits and exchanges between the Art Design Association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Publicity of China's external image and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e and art.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5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富丹江;故宫建筑与传统中和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郑小娟;周宇;;“蓄水”、“反哺”和“信息终端”——略论徽典对明清徽商集团发展壮大的三个基本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向光灿;克莱夫·贝尔与科林伍德美学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4 唐佳;;略论印象派绘画与自然的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朱英;赵国壮;;试论四川沱江流域的糖品流动(1900-1949)[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6 吴劲松;;高校景观设计文化意境之初探[J];安徽建筑;2009年03期

7 张薇薇;胡伟;张尔夫;;浅议徐州户部山的保护与发展[J];安徽建筑;2009年06期

8 冯利兵;卜风贤;;秦汉时期农业减灾救荒思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9 赵维娅;徐文辉;;影响魏晋南北朝园林发展的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10 王兆东;;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新宇;徐志海;白福军;朱倩;;汽车设计中的精致工艺过程实施方法研究[A];2011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苏旭光;;丝网印刷实验室艺术理论与实践教学探讨[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伍韬;;概念模糊年代的设计美学观[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4 邱国鹏;李勋祥;;融合与嬗变:论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建构[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梁海燕;;网络环境中的图形DNA突变[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6 张民服;;试论清代中原经贸业的发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7 黄佩贤;;汉墓画像遗存所见的天界[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董良敏;;“神人操蛇”汉画像石考释[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胡平平;张素萍;;正定古城[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10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冬梅;从心论治中风病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阴澍雨;明代写意花鸟画溯源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尹霄;乔治·鲁奥的叙事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赵国壮;从“自由市场”到“统制市场”:四川沱江流域蔗糖经济研究(1911~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誉;长沙市垂直绿化植物选择与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威;高中岳麓版教材的实践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璐璐;现代主义在中国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琳;基于隐喻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宇;设计管理:设计公司提升商业价值的管理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66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ongmansheji/2166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1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