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俗文化采借与动漫产业发展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王丽梅;中国店名的文化特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匡调元;我的治学心路[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许金;美育命题的现代性转换[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殷学明;从遮蔽到无蔽——海德格尔的居为何物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吴慧平;书法艺术的地域文化特征[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程世波;重复叙事的意义——以民间童话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胡培培;屈原的悲剧意识与楚文化的内在关联[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陈旭光;;“后假定性”美学的崛起——试论当代影视艺术与文化的一个重要转向[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丹;俞书伟;王俊涛;;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武忠;理想家园[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2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6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7 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年
8 唐建军;眼动·视网膜·知觉影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9 赵德光;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石林阿诗玛文化的转型与重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成民;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侯深;蔡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华伟丽;试论明末清初传奇中的风情喜剧[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魏华;陈洪绶与伦勃朗艺术人格心理探析与比较[D];河南大学;2002年
6 郑菡;大俗之美——浅论聊斋俚曲的“俗而不俗”的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彩芸;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雁华;诗化人生的现实栖地[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叶烨;论李渔的双重品格及其小说[D];湘潭大学;2002年
10 赵江南;论李渔的戏曲本位思想在剧本中的表现[D];湘潭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颖;;民俗文化的城市文化品牌效应[J];群文天地;2011年04期
2 张广瑞;;勿把活民俗变成死文化[J];国学;2011年08期
3 武亮靓;;嘉兴端午 中国味道——写在2011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举行之际[J];文化月刊;2011年06期
4 ;端午民俗文化节在嘉兴举办[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年06期
5 李建新;;关于青岛民俗文化的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6 ;庆祝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暨第四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在我院隆重开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周燕玲;;潮州广济桥民俗文化[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8 刘士林;;文化产业语境下的民俗文化创新[J];民族艺术;2011年02期
9 秦文贞;;论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潍坊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黑维强;马小丽;柴倩楠;;浅谈陕北大红枣透视出的陕北民俗文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卫平;郑邦俊;;莆仙民俗文化浅析[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徐贯行;;闽北民俗文化及其多元性浅探[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书;;加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应用 为打造先进文化之都而服务[A];2011北京文化论坛——打造先进文化之都培育创新文化论坛文集[C];2011年
4 吴珏;;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民俗文化开发之路——体验式设计[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庞本;;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及民俗文化[A];2007中国兔文化节“康大杯”兔业优秀科技论文、科普作品集[C];2007年
6 王光文;;内蒙古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巫其祥;;论中国传统年节的保护与申遗[A];《今古中国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皓;;浅析公共文化政策如何引导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A];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C];2008年
9 戴冠青;;闽南民俗文化对菲华文学的影响[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徐心希;;福建海洋民俗文化的积淀与传承[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叶春生;民俗文化的空间转换[N];光明日报;2005年
2 王衡;该如何传承民俗文化[N];经济日报;2005年
3 记者 王军政;“西北魏老根现象”关中民俗文化在西安观摩研讨[N];咸阳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吕路阳;弘扬闽都民俗文化 社科界大有可为[N];福州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吕路阳;以三坊七巷为中心 打造闽都民俗文化集群[N];福州日报;2009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曾露;“年味”渐失,春节民俗文化何去何从[N];中国信息报;2009年
7 瞿世平;春节的文化和文化的春节[N];农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姜慧丽;海云庵周边改造主打民俗文化牌[N];青岛日报;2009年
9 记者 桂运安 林春生 本报评论员;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隆重开幕[N];安徽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桂运安 林春生;全力以赴办好民俗文化节[N];安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吴育标;中国世界遗产战略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刘兴禄;愿傩回归——当代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重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芳;探究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D];河南大学;2008年
2 闫飞;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存在价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3 雷燕;牡丹民俗的文化意象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彦恩;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民俗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宁峰;赣南客家围屋的民俗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6 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7 杨琴;四川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周广申;大众文化的审美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高凯;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D];天津美术学院;2009年
10 旺宗;拉萨地区节日的发展演变及其民俗文化内涵分析[D];西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55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ongmansheji/255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