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偶像剧片段对初中女生状态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性客体化和理想美内化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10-16 16:26
【摘要】:客体化理论(Objecitifacation Theory) (Fredrickson Roberts, 1997)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性客体化(sexual objecitifacation)女性身体的文化环境中,这样的社会环境通过潜在的方式给女性施以压力,使女性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这样的事实,即人们对她们外表评价可能决定人们如何对待她们,并最终影响她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这迫使她们按照社会的要求,把自己看做一个基于外表而被观看和评价的客体来对待——即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表现为对自己的身体外在形象进行习惯性监控。自我客体化既是一种特质,又是一种状态。自我客体化可能带来诸如身体羞愧、外貌焦虑等心理问题和进食障碍、抑郁等心理健康风险。在我们的社会中,大众媒体的暴露(media exposure)作为性客体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媒体通过倡导和传播一种现实中难以达到的“理想美”,树立起社会中女性美丽的标准,从而引发或提升状态自我客体化,从而引起女性的负性情绪和相应的心理风险,给女性带来潜在且巨大的影响。在西方,有关自我客体化的研究众多,且多集中于自我客体化与身体羞愧、外貌焦虑、进食障碍、抑郁等心理健康后果的关系上,对自我客体化与其诱发因素性客体化的研究不多,而媒体暴露与自我客体化关系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已有研究中,媒体暴露主要以平面杂志、广告等静态形式为主。研究对象以白人大学生为主。借鉴已有研究,本研究将研究对象着眼于青少年,即初中生,以他们喜爱的青春偶像剧片段作为实验材料,区分不同的性客体化形式,结合不同的理想美内化水平,通过实验室实验的方式同时考查青春偶像剧中不同类型性客体化片段和不同的内化水平对初中女生状态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本研究分为前期调查、实验材料筛选和正式实验。首先对初中生对偶像剧的偏好做了访谈和问卷调查。访谈10名来自城市的初中女生,初步了解初中女生喜欢的偶像剧类型,以及该年龄段的女生对偶像剧的关注点。然后对425名初中女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得到最受欢迎的15部偶像剧,初步确定了正式实验材料的来源,并按性客体化要素找出每部偶像剧中的相应片段。接下来邀请300名初中女生观看15部偶像剧中初选片段,并使用自编性客体化片段评估问卷进行评估,目的在于检验研究者根据前期调查初步选出的偶像剧中性客体化片段是否符合实验标准,即初中女生是否能在选出的片段中排除其他无关因素(包括对剧情的推测、对场景的评价等),注意到性客体化的表现(包括男性对女性身体的凝视;对女性身体部分的突出,例如聚焦于女性的身材、女性的胸部、臀部、嘴唇的镜头等)。研究者依据评估问卷得分,从初选实验材料中选出正式实验的10部偶像剧相关片段共30个,其中男性凝视女性片段10个,凸显女性身材片段10个,风景片段10个。正式实验为3(偶像剧片段类型:凸显女性身材片段(以下简称:女性片段),男性凝视女性片段(以下简称:男盯女片段);风景为主的片段(以下简称:风景片段))×2(理想美内化水平:高理想美内化,低理想美内化)被试问前测后测实验设计。自变量为青春偶像剧片段类型和理想美内化水平。因变量是状态自我客体化的改变水平,即二十句自我陈述问卷后测与前测的得分之差。特质自我客体化作为控制变量被测量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1.在控制了特质自我客体化水平的情况下,观看男盯女片段的高理想美内化被试的状态自我客体化水平比观看风景片段的高理想美内化被试的增加得更多。与假设一致。2.在控制了特质自我客体化水平的情况下,观看女性片段的高理想美内化被试的状态自我客体化水平比观看风景片段的高理想美内化被试的增加得更多。与假设一致。3.观看男盯女片段的高理想美内化被试的状态自我客体化水平比观看女性片段的高理想美内化被试的增加的差异不显著。与假设一致。4.观看了三种不同片段的低理想美内化被试的状态客体化水平的提升程度有显著差异。与假设相反。5.高理想美内化的被试比低理想美内化被试启动状态自我客体化的效果无显著差异。与假设相反。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我国背景下,青春偶像剧中的性客体化片段引发或增加了初中女生的状态自我客体化的水平。(2)在偶像剧中呈现的不同形式的性客体化片段对初中女生状态自我客体化的影响程度相同。(3)不同的理想美内化水平对初中女生的状态自我客体化影响相同。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2
本文编号:2274968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力行;论知识客体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2 王克千;;论价值客体化与价值系统[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04期
3 孙青青;郑丽军;郑涌;;性客体化与女性自我客体化[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10期
4 王蓓;;谈谈哲学的通俗教学[J];资料通讯;1994年10期
5 李丽;;南方黑人,客体化的财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6 魏兴;王浩夫;;评实践的“客体化”及其后果[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7 刘静;;《比利·巴德》:真理游戏网中主体的客体化悲剧[J];名作欣赏;2010年06期
8 于施洋;;试论巴耶霍诗歌中的“客体化”趋势[J];外国文学;2012年01期
9 王永昌;论主体的客体化[J];求索;1991年06期
10 蒙莉桦;刘延超;邹梦云;;客体的主体化与主体的客体化——《假如我们梦太久》的后殖民解读[J];钦州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雅心;青春偶像剧片段对初中女生状态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性客体化和理想美内化的作用[D];西南大学;2012年
2 陈国俅;客体化对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74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2274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