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代中国叙事文本中的西方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29 13:28
【摘要】:本文以1910年代中国叙事文本中的西方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文学作者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中如何言说和解读西方形象,以及该文学活动中贯穿的运思方式、文化心理与话语逻辑等。这里的“中国叙事文本”指广义上的一切文本,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歌谣、画报、报刊、广告、书信、日记、游记、笔记等。“西方”兼涉地理学及文化与哲学范畴。“形象”不单局限于对人的形象的描绘,也不是平面化的对象罗列,而是关涉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整体性概括,是中国人对西方的文学观照和文化见解。因此,1910年代中国叙事文本中的西方形象即指呈现在这一时期叙事文本中的一切关于西方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地理、人文与风俗民情等方面的整体性镜像。 论文将1910年代中国叙事文本中的西方形象研究主要立足于三个方面:西方政治形象、人物形象和风物形象,遵循“谁在看、看什么、怎么看、为什么这样看”的思路来预设并解决问题,力求紧扣文学本身勾勒出言说解读的发展过程,还原当时中国在中西交流中的文化处境,也希望为今天的对外文化沟通与传统文化重塑提供借鉴。 全文分为绪论、主体、结语三部分,其中主体部分将分为四章,具体设计如下: 绪论:界定与探析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首先把1910年代中国文学放到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及文学发展的进程中,强调它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传统文学及西方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断代标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独立性等问题所具备的重要参照价值。接着,逐一厘清“1910年代”、“中国叙事文本”、“西方”、“形象”等本论文需要涉及到的关键概念,并简析“中国叙事文本中的西方形象”在1910年代与晚清及20世纪20年代的不同之处,归纳出“谁在看——看什么——怎么看——为什么这样看”的研究思路。最后,梳理研究现状、价值、方法及论文框架。 第一章:西方形象叙述者研究。将这一时期言说西方形象的论者进行列表统计与分析,从地理区域分布、教育经历、家庭/家族背景等方面展开,论述这些因素对他们解读西方形象的潜在影响,研究他们在中国社会与文学转型及西方形象的创造与解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章:西方政治形象研究。这里谈及的“政治”不仅仅局限于权力及其分配的狭义范畴,它是转变为现代新型知识分子的传统文人基于社会现实的文学叩问与心灵探索,是自我认识与自我反思的集中表达。本章重点探讨著述者通过亲身实践或文本认读所获得的“西方政治形象”,分析他们接触、选择与阐释不同政治形象的思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心态,考察文人与政治、文学与政治、社会及思想转型与政治等方面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西方人物形象研究。“人物”在这里既不是空泛意义上的抽象符号,也不是单一从属于某一特殊范畴内的扁平形象。主要关注西方人物的品行、价值观以及思考方式等,探讨中西方的深层差异性,以及与中国人的相似性,兼顾西方人物的优点与不足,试图在比较中找到改进传统文化的方向和方法。 第四章:西方风物研究。这里提及的“风物”不仅指风俗和物产,而且包括生活习惯、文化风貌、思维范式、心理积淀等,它是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结合,体现了西方社会的集体意识。风物与社会范型的变化互为因果,本章主要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把握西方风物形象的类型、内涵,发掘它们所折射的西方社会与西方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迁,以及给国人带来的影响,借以归纳出背后占据支配性地位的现代性追求的一般规律。 结语:综合梳理1910年代中国叙事文本中的西方形象的变迁,探讨它所折射出的中国人对照“他者”反观“自我”的曲折历程,并为考察当代中国在中西交流中的文化处境提供借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5
本文编号:2394888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培恒;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兼及“近代文学”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崔红娟;刘振西;王颖慧;;20世纪上半叶美国图书馆对中国图书馆的影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3 周宁;海客谈瀛洲:帝制时代中国的西方形象[J];书屋;2004年04期
4 周宁;天下辨夷狄:晚清中国的西方形象[J];书屋;2004年06期
5 眭浅予;罗宣;;陈衡哲的母职观及其中西文化溯源[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08期
6 旷新年;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J];文学评论;2003年01期
7 王桂妹;《新青年》中的女性话语空白——兼谈陈衡哲的文学创作[J];文学评论;2004年01期
8 彭兆荣;“红毛番”:一个增值的象形文本──近代西方形象在中国的变迁轨迹与互动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9 贺昌盛;黄云霞;;被塑造的“他者”——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朱寿桐;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J];学术月刊;1997年03期
,本文编号:2394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2394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