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广告艺术论文 >

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

发布时间:2019-01-17 09:32
【摘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不断变革,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无一不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广告作为推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变化和发展也毫不例外,并且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广告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后现代广告进行一次探微。并着重对后现代广告的设计语言风格和构建方式,以及后现代广告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操纵进行了研究和剖析。 说起后现代广告,就不能不说“后现代”以及“后现代主义”。因此,本文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后现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产生和发展过程,粗略分析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接着以“现代”和“后现代”的广告形式作比较,阐述后现代广告的主要特征。 广告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中。广告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本身的表现形式以及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等方方面面也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发生着变革。当现代社会中大量同类产品充斥市场的时候;当同类消费品之间的差异逐渐已经消解、产品本身固有的价值属性已经显得微不足道的时候;当消费者由对商品物质需求转向对商品精神需求、消费形态由最初的物质叫卖到精神沟通再到如今的炫耀性消费的是时候,为了能更好的拉动消费,产品品牌与其承载的形象以及商品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就变的尤为重要了。于是,广告的设计宣传形式由“现代”转向“后现代”,后现代广告就这样“呼之欲出”了,并且在广告设计中愈演愈烈地把“后现代”的各种特征演绎到了极致。在第三章中,从设计语言风格和构建方式两个方面,在对“现代”和“后现代”的广告形式的对比中,阐述后现代广告设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主要特征。通过对后现代广告设计风格和构建方式的论述,我们可以初步的了解后现代的广告形式是如何影响消费者并操纵其消费行为的。 后现代广告用它新奇的设计手法与特有的设计理念操纵了大众消费心理,在第四章中将阐述后现代广告设计如何使用用解脱、情感说服、理念灌输以及视觉狂欢的说服方式为,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受与震撼,同时操纵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当消费者被后现代广告中所渲染的情感和营造的氛围打动的时候,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感染被同化被说服,在广告人精心设计的声情并茂的广告语境下心甘情愿的变成了广告的“俘虏”。 当我们陶醉在西方世界后现代广告所营造的美好景象时,我国的广告正在承受着西方后现代广告理念的冲击,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碰撞使得中国广告在西方消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夹缝中生长蔓延。为此,在第五章,笔者将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论述后现代广告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和境况。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后现代广告的未来发展趋势。
[Abstract]:The modern society is a high-speed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of the social form, there is no profound change in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and so on. This trend is more evid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s an important tool to promot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dvertising has no exception and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oday's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an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advertising family _ post-modern advertisement is to be explored. The design language style and construction mode of post-modern advertisement,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post-modern advertisement on consumer behavior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Speaking of post-modern advertising, we can't stop talking about the 鈥減ost-modern鈥,

本文编号:2409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2409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6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