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的建筑形式特征研究
[Abstract]:Buildings, like all objects in nature, need to exist in a certain form. Architectural form is not only the object of people's visual appreciation, but also the object of people's life. Since entering the consumer society, the architectural form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and diversified, and more shows the pursuit of personalized visual effect, plus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means, which brings the architectural form creation to the extrem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consumer society, this study studies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of consumer socie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at home and abroa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are used.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in consumer society are studied. The contents include: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form since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form of architecture, compa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architectural form and the change of society under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consumer socie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nges of the psychology, values and behavior patterns of the mass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buildings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have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of showing off, imitating and advertising. The intersection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m are also discussed. This study enrich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architectural form research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public to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architectural activities of consumer society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斌;社会进步与建筑发展关系的初识[J];安徽建筑;2000年01期
2 余卓群;建筑理论研究的困惑[J];华中建筑;2000年04期
3 张钦楠;试论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J];建筑学报;2001年08期
4 余卓群;建筑理论之走向[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
5 张伟,庄惟敏;论建筑理论研究中的简单化错误[J];建筑学报;2002年10期
6 余卓群;关于建筑理论框架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年11期
7 邹德侬,赵建波,刘丛红;理论万象的前瞻性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J];建筑学报;2002年12期
8 汪之力 ,邵华玉;加强建筑理论的学术交流与评论[J];建筑学报;2004年01期
9 张钦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J];建筑学报;2004年01期
10 ;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的原则[J];工程质量;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钦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程远;;在和合中寻求发展 在创新中保持传统和特色——对建筑及其文化发展的思考[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郭春燕;卫大可;;多元化背景下建筑形式与结构的关系[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璇;王媛媛;;浅谈建筑的蜕变[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C];2012年
5 胡卫华;;浅谈建筑与建筑的文化涵意[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6 张晓辉;欧阳文;;浅谈建筑趋同与地域性的关系[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张似赞;;历史告诉我们——对中国建筑的分析与展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刘丹;;用哲学观点看建筑的发展——建筑的趋同与多样性探颐[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陈瑞;;建筑与古典精神[A];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会刊[C];2009年
10 佟裕哲;;中国地景建筑理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孟潮 教援级高级建筑师;建筑理论的起点和终点[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高小琳;从建筑空间到生存尺度[N];甘肃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牛建宏;建筑理论的建设迫在眉睫[N];中国建设报;2005年
4 王强;交响乐格式与建筑理论[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5 吴耀东;建筑需要遵从规则[N];广东建设报;2006年
6 王贵祥;涵盖西方两千多年哲学范畴史与建筑理论史的理论专著[N];中国建设报;2007年
7 宋元;汇集世界建筑理论经典著作[N];中国建设报;2007年
8 王彬;旅欧随笔之现代建筑[N];中华建筑报;2007年
9 钱厚琦;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委会成立[N];中国建设报;2008年
10 郭关朝 刘寿江 陈胜利;天津市绿色建筑专委会成立[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英华;意境文化传承下的建筑空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任军;建筑纪念性读解[D];天津大学;2004年
4 吴尧;澳门近代晚期建筑转型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5 王发堂;建筑艺术鉴赏原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7 杨健;论西方建筑理论史中关于法则问题的研究方法[D];重庆大学;2008年
8 范东晖;建筑·审美·现代性[D];天津大学;2007年
9 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沈源;整体系统: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巧雯;开放建筑理论导向的建筑装配化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杨建;废旧建筑空间改造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类型[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3 穆童;建筑的消融性表达[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4 邵东;绿色建筑推进过程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5 耿澎;从地景到地境—关于建筑情境化的探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年
6 陈悦;微建筑对城市空间优化作用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7 张楚m[;作为“展览”的建筑:蛇形画廊展馆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8 侯成鑫;当代非线性建筑解析及其设计策略探索[D];重庆大学;2016年
9 李鹏;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保障性工业化建造住宅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史小蕾;当代建筑空间形态拓扑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15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2415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