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中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对教学的启示——以平面广告中的女性意识为例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康;赵爽峰;张晶晶;;试探整合建筑美术与三大构成的实效性[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吴娜;谁是玩偶——再读《玩偶之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杨雪云;;女性的网络表达模式及其社会学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戴媛;;撑起一片天空——《磨砺》之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杨大松;论现代设计艺术的简洁之美[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姚征峰;浅析“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装饰风格[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冯念军;;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与伦理学[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邱岚;;回归传统——浅谈现代设计新趋势[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9 周雅琼;;从包豪斯重新认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郭巧愚;;浅析展示空间的设计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凌静;;潮汕女村官参政过程、特点和困难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尹嘉誉;;试析民间图式与陶瓷装饰的关系[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5 霍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聂鑫;;艺术设计形式语言在设计中的应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7 童诗婧;;设计的生长性[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8 燕杰;曹春晓;;插画设计中的情感色彩表达[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9 杨婷;;浅析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现状[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10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菲;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赵芳;导向设计的多维度拓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追坤;杨必译本《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翻译表现及其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琳;基于隐喻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丹;谈概念设计对现代设计和未来生活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解梦伟;;试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J];作家;2008年06期
2 文楚安;《S》:厄普代克对“女性意识”的新探索[J];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1期
3 通山;;传统二人转中的女性意识[J];艺术广角;1998年01期
4 周娜;;爱的失落与女性意识的匮乏——重读《登记》[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5 王丽;女性、女性意识与社会性别[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3期
6 杜思梅;复苏的性别──浅谈新时期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孙胜忠;反讽、象征与女性意识——评凯特·肖帮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变故》和《暴风雨》[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5期
8 吴翔明;《诗经·国风》第一人称诗中的女性意识浅析[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王雯;中国传统女性意识的现代解读[J];齐鲁艺苑;2004年04期
10 徐艳;狄金森诗歌——女性意识觉醒的先声[J];语文学刊;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天真;;女性意识与身心之痛:阿毛的三个文本[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掖平;;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杨扬;刘军;陈敏杰;杨志强;郑积梅;俞敏华;曹莹;黄芳;;性别与文学的关系——以新世纪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表达为参照[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4 周双红;;家族主义——“侠”文化——女性意识——对“茶人三部曲”的三种解读方式[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单晓红;;城市女性媒介素养状况调查——以昆明市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6 周阿芹;;谈谈《傲慢与偏见》中的新女性形象——吉英和伊丽莎白[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阎纯德;;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桂丹;;浅论《胭脂扣》中的个人意识与香港意识[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川平;;二十五年来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综述——以1979年至2004年的报刊论文为考察对象[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霄;女作家阿满紧攥女性意识这只“撒手锏”[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陆健;身体与灵魂的苏醒[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陈为民;新时期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嬗变[N];商丘日报;2005年
4 王淑芳;“女性主义”的解构和撼动[N];山西日报;2005年
5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女性意识与办刊主张[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6 杨旭;金东里小说女性意识浅窥[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马树春;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N];广西日报;2005年
8 王琛;女子体育用品市场大有可为[N];经济视点报;2008年
9 孙侠;女性的困惑与追求[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霍俊明;旋转棱镜的诗意折光[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红;中国古代女性意识——从原始走向封建礼教[D];苏州大学;2004年
2 张维娟;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3 金美英;中韩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房芳;平民世界的人性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5 谢海平;拓展与变异[D];山东大学;2007年
6 修磊;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程箐;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沐金华;论战争背景下的40年代女性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晓虹;历史与女性的抒写[D];复旦大学;2007年
10 陈琳;温迪·华瑟斯汀女性意识喜剧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睿;女性符号的帝国[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2 谢周;《磨砺》之女性主义刍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廖冬莉;兰州市女子职业学校“女生与女性意识”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郑积梅;论铁凝小说的女性意识[D];河南大学;2003年
5 姚范美;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意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峰蓉;论后新时期女性作家文本的性别置换现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孔祥营;论张抗抗的女性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燕清;突围与困厄[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永菊;海明威的女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利侠;蒲松龄女性意识的重新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60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2560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