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专条”视角下网络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
发布时间:2020-11-06 10:5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改变的同时也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互联网商家带来了丰富的商业机会与商业利益。但市场发展与市场竞争总是如影随形,商家为了抢占更多商业利益和交易机会常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展开激烈的角逐。而互联网技术的高科技性造就了互联网竞争所特有的隐蔽性强、危害性大、覆盖范围广等特点,也使该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判断愈发困难。1993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的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已不足以调整愈来愈多的新型、复杂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往往采用“反法”第2条作为一般条款来规制,但由于没有统一的适用标准,在认定过程中对双方的竞争关系、竞争利益、不正当性认定等问题都产生了颇多争议。因此我国立法机关在2017年11月1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增设12条专门规制互联网竞争(以下简称“互联网专条”)以规范互联网竞争环境,顺应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专条”采用“概括+列举+兜底”的立法模式,在列举条款中可以看到近年来大案、要案的影子,可以认为所列款项是从这些典型案例中抽象出来的,这也造成了法律滞后性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若相关列举条款设置不当易使该条在实践中无法得到长期适用,被兜底条款架空反而破坏了法律的可预期性与稳定性。另外,“互联网专条”中的兜底条款充当了互联网竞争领域的一般条款的作用,对于该款在实际应用上的问题,如价值导向、法官自由裁量范围等也应作出相应界定。在监管方面可以看到在本次修法中虽然提高了处罚数额并增加了监管主体,但仍有处罚与获利不平衡、监管竞合、行业协会法律效力等级过低等问题,应作出进一步改进。本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互联网专条”的立法背景、产生的影响、类型化分析这三个方面对目前我国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现状进行概要阐述,结合逐年攀升的互联网产业规模与同样增长迅速的不正当竞争案件的数据统计,引申出“互联网专条”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定性问题进行研究,分别从竞争关系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两个方面,通过对商业道德和个案利益的剖析,结合先进法域对不正当竞争的判决得出在司法裁判中应对竞争关系做广义理解并宜以长期利益作为判决的衡量依据。第三部分针对本次的“互联网专条”进行评析,先从整体出发指出目前的立法现状可能造成的司法困境。再针对该条的最后一项兜底条款的适用进行剖析,结合过去的司法经验旨在寻找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边界。第四部分对上文所做的论述探寻相应对策,对我国互联网不正当竞争领域的立法、执法、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提升做出假设。
【学位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922.29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安排
六、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概述
第一节 互联网竞争现状分析
一、互联网竞争的产生背景
二、互联网竞争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新型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化分析
一、软件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搜索引擎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链接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浏览器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三节 “互联网专条”必要性分析
一、一般条款具有局限性
二、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
三、规范竞争秩序
第二章 互联网竞争行为不正当性认定
第一节 互联网竞争关系的界定
第二节 互联网竞争行为不正当性分析
一、互联网环境中的商业道德
二、平衡个案利益
三、先进法域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及其启示
第三章 互联网专条评析
第一节 法律滞后性的局限
第二节 列举条款不合理性分析
一、与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竞合
二、与反垄断法调整范围重合
三、主观“恶意”难以界定
第三节 兜底条款适用标准不明
一、对“妨碍、破坏”行为的界定
二、对兜底条款价值导向的界定
三、对法院自由裁量权的界定
第四节 法律救济不足
一、违法成本过低
二、缺少消费者救济
第四章 对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执法与监管层面的完善
一、厘清各监管主体的类型和职责
二、提高违法成本以增强法律威慑力
三、使行业自律组织充分发挥补充作用
四、科学提升执法水平
第二节 相关司法制度层面的构建
一、优化“互联网专条”中的禁止性条款
二、增设反不正当竞争领域诉前禁令制度
三、在公法层面赋予消费者集体诉权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3049
【学位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922.29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安排
六、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概述
第一节 互联网竞争现状分析
一、互联网竞争的产生背景
二、互联网竞争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新型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化分析
一、软件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搜索引擎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链接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浏览器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三节 “互联网专条”必要性分析
一、一般条款具有局限性
二、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
三、规范竞争秩序
第二章 互联网竞争行为不正当性认定
第一节 互联网竞争关系的界定
第二节 互联网竞争行为不正当性分析
一、互联网环境中的商业道德
二、平衡个案利益
三、先进法域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及其启示
第三章 互联网专条评析
第一节 法律滞后性的局限
第二节 列举条款不合理性分析
一、与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竞合
二、与反垄断法调整范围重合
三、主观“恶意”难以界定
第三节 兜底条款适用标准不明
一、对“妨碍、破坏”行为的界定
二、对兜底条款价值导向的界定
三、对法院自由裁量权的界定
第四节 法律救济不足
一、违法成本过低
二、缺少消费者救济
第四章 对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执法与监管层面的完善
一、厘清各监管主体的类型和职责
二、提高违法成本以增强法律威慑力
三、使行业自律组织充分发挥补充作用
四、科学提升执法水平
第二节 相关司法制度层面的构建
一、优化“互联网专条”中的禁止性条款
二、增设反不正当竞争领域诉前禁令制度
三、在公法层面赋予消费者集体诉权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兰芳;;论互联网不正当竞争中消费者利益的保护[J];知识产权;2015年11期
2 李生龙;;互联网领域公认商业道德研究[J];法律适用;2015年09期
3 张钦坤;刘娜;;浅析屏蔽视频网站广告行为的违法性[J];中国版权;2015年04期
4 张钦坤;;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适用的逻辑分析——以新型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案件为例[J];知识产权;2015年03期
5 张钦坤;;中国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案件发展实证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14年10期
6 蒋舸;;《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在互联网领域的适用[J];电子知识产权;2014年10期
7 王艳芳;;《反不正当竞争法》在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案件中的适用[J];法律适用;2014年07期
8 石必胜;;互联网竞争的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 兼评百度诉360插标和修改搜索提示词不正当竞争纠纷案[J];电子知识产权;2014年04期
9 张广良;;具有广告过滤功能浏览器开发者的竞争法责任解析[J];知识产权;2014年01期
10 张占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的逻辑与标准[J];电子知识产权;201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文文;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2 郭振兰;网络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伟;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73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2873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