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游仙窟》复音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02:07

  本文关键词:《游仙窟》复音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复音词 构成方式 原因


【摘要】:词汇的研究对语言的研究意义重大,甚至可以说是语言研究的基础,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是汉语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又薄弱的环节,而专书词汇研究、词语考释及断代研究更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许多学者在谈及汉语研究的工作时,都把专书词汇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系统分析研究了《游仙窟》复音词的概况,并对复音词的构成方式进行详细描写分析,随后通过历史比较分析,找出《游仙窟》复音词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最后考察复音词大量产生的原因。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释本文的选题之缘起,具体叙述《游仙窟》语料价值;关于《游仙窟》与复音词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意义;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共时与历时;复音词的判定标准:形式、意义、频率、修辞等。 第二部分是第一章,主要描述复音词的构成方式,并从词性、词义、词序三个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发现《游仙窟》共有语法造词与语音造词两种主要构造词方式,其中语法造词包括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中补式五种词序造词方式与附加式一种虚词造词方式;语音造词包括重叠式复合词与叠音词、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音译、非双声叠韵连绵词等单纯词。除了语法造词与语音造词之外,还存在一小部分其他形式的复音词。 第三部分是第二章,主要通过将《游仙窟》复音词与先秦复音词(以《论语》、《孟子》的复音词为代表)、魏晋复音词(以《宋书》、《世说新语》的复音词为代表)的密度、联合式、偏正式、附加式、语音造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以归纳对比找出《游仙窟》本身的结构特点,并从中看出汉语复音词的发展规律。 第四部分是第三章,主要从语言系统内部、社会文化、人类认知三个维度探讨《游仙窟》复音词大量产生的影响因素。其中语言系统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文字本身对汉语的影响与制约,语音系统的简化的影响,韵律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汉民族耦合思维特质,外来词汇的影响,《游仙窟》时代背景;人类认知因素主要是人类的组块心理过程。
【关键词】:复音词 构成方式 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6
  • 0.1 选题缘起10-11
  • 0.2 研究现状11-12
  • 0.2.1 关于复音词的研究现状11
  • 0.2.2 关于《游仙窟》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现状11-12
  • 0.3 研究目的与意义12
  • 0.4 研究方法12-13
  • 0.4.1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12-13
  • 0.4.2 共时分析和历时比较相结合13
  • 0.5 复音词的判定标准13-16
  • 0.5.1 意义作为复音词的主要判定标准13
  • 0.5.2 意义和形式兼顾的复音词判定标准13-14
  • 0.5.3 意义、形式和语法相结合的复音词判定标准14-16
  • 1《游仙窟》复音词构成方式16-66
  • 1.1 联合式复音词16-29
  • 1.1.1 词性构成16-20
  • 1.1.2 词义构成20-27
  • 1.1.3 语序构成27-29
  • 1.2 偏正式复音词29-50
  • 1.2.1 词性构成29-38
  • 1.2.2 词义构成38-50
  • 1.3 主谓式、动宾式、中补式复音词50-55
  • 1.3.1 主谓式复音词50-51
  • 1.3.2 动宾式复音词51-53
  • 1.3.3 中补式复音词53-55
  • 1.4 附加式、重叠式复音词55-61
  • 1.4.1 附加式复音词55-60
  • 1.4.2 重叠式复音词60-61
  • 1.5 单纯词、其他61-66
  • 1.5.1 叠音词61
  • 1.5.2 双声连绵词61-62
  • 1.5.3 叠韵连绵词62-63
  • 1.5.4 双声兼叠韵连绵词63
  • 1.5.5 非双声叠韵连绵词63
  • 1.5.6 音译词63-64
  • 1.5.7 其他64-66
  • 2《游仙窟》复音词的历时比较、分析66-75
  • 2.1 表一《游仙窟》复音词结构统计表67-68
  • 2.2 表二《游仙窟》复音词密度历时对照表68-69
  • 2.3 表三.《游仙窟》联合式复音词历时对照表69
  • 2.4 表四《游仙窟》偏正式复音词历时对照表69-70
  • 2.5 表五《游仙窟》动宾式复音词历时对照表70-71
  • 2.6 表六《游仙窟》附加式(虚词造词法)复音词历史对照表71-72
  • 2.7 表七《游仙窟》语音造词式复音词历史对照表72
  • 小结72-75
  • 3《游仙窟》词汇复音化影响因素探析75-83
  • 3.1 语言系统内部因素75-77
  • 3.1.1 汉字的影响75-76
  • 3.1.2 语音系统简化的影响76
  • 3.1.3 韵律的影响76-77
  • 3.2 社会文化因素77-79
  • 3.2.1 汉民族耦合思维特质的影响77-78
  • 3.2.2 外来词汇的影响78-79
  • 3.2.3 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影响79
  • 3.3 人类认知因素79-83
  • 结束语83-84
  • 附录84-88
  • 参考文献88-91
  • 致谢91-9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92-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越;;隐喻的认知研究:解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1期

2 史光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范畴系统析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李金平;;论汉语复音词的衍生方式[J];技术与教育;2007年02期

5 薛吉辰;唐代诗歌中的西域外来词[J];中学语文;2003年21期



本文编号:1016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16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2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