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对《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关于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3 13:05

  本文关键词:对《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关于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批评性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新闻语篇 费尔克劳的三维框架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兴起了一种有关语篇分析方法的新学科,即批评性话语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和批评语言学是话语分析领域的相关学科术语。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侧重点在于实践。在语篇分析层面上,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侧重两方面,一是语篇中语言的形式特征;二是与语篇生成紧密相关且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最终旨在透过语言的表层形式,分析语言的本质进而揭示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一经出现,便迅速得到了西方语言学界的关注,它适用于分析各种语篇,其中非文学领域的公众语篇则成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分析研究对象,如新闻报道、政治演讲和官方法律文件等。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和看法。而政治新闻报道以其独特的政治性色彩,同时又受制于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受到了语言学家的青睐。通过对政治新闻语篇报道的分析,能够更好地揭示出意识形态对语篇形成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对象分别摘自中美两个国家的官方网站,即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和中国的《中国日报》。本文在以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模式为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又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为分析工具。在二者紧密结合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两家不同的英语新闻报纸机构在同一时间对2013年11月23日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这同一事件所做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出中美关于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新闻报道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本文分别从《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两家报纸各选取5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来进行对比分析。费尔克劳认为语篇是话语实践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特定的社会实践对语篇的形成、传播和接受起决定作用。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模式即描写、阐释和解释。在描写层面上,从词汇分类、情态和转换等方面对语篇的外在形式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语言外在形式特征的分析我们得出,,在词汇选择层面上,《华盛顿邮报》倾向于选择一些带有夸张及侵略性含义的词汇;而《中国日报》则侧重选择一些能够说明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是中国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而不是肆意扰乱他国及对其邻国构成威胁的词汇;在阐释层面上,本文侧重从新闻的来源和转述形式上对两家新闻报纸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在消息来源上,《中国日报》直接引用了很多国内知名权威研究者的话语,他们的话语一般具有权威性。《中国日报》更注重事件本身,大量的使用直接引语,大大增强了报道的客观、公正性;而《华盛顿邮报》则侧重于间接引语的使用,无形中削弱了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并增强了对报道的刻意操纵性,大量间接引语的使用可以有助于转移读者的注意力,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这件事情背后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在解释阶段,从社会、历史、文化等社会语境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由于中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媒体代表的利益的差异,其报道特点也存在不同,最终揭示隐于语篇中的意识形态意义。 在对本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两家报纸在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闻报道并非如我们想象的是绝对客观、公正地对新闻进行报道,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报道者和其所属的权力阶层的意识形态。《华盛顿邮报》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消极、负面的不爱好和平的中国形象,无形中渲染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不满并认为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对其他国家是一种威胁;然而,中国日报则向读者塑造了一个积极、正面、负责任的爱好和平的中国形象。对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来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受意识形态影响的新闻报道无形中会影响人们对新闻的自我判断能力。本文进一步揭示了政治新闻报道中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对新闻的操纵,试图帮助人们增强语言意识,培养读者的批评性阅读能力,尤其是阅读西方报纸时。旨在提高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批评性的眼光看待新闻报道,以便能更好的应对当今社会语言对社会生活的广泛介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新闻语篇 费尔克劳的三维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H15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3-5
  • Abstract5-7
  • 摘要7-9
  • List of Tables9-10
  • List of Abbreviations10-14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4-20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4-16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6
  • 1.3 Research Questions16-17
  • 1.4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17-19
  • 1.5 Layout of the Thesis19-20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0-30
  • 2.1 Introduction20
  • 2.2 News Reports20-23
  • 2.2.1 Definition of News21-22
  • 2.2.2 Values of News22-23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News Reports at Home and Abroad23-25
  • 2.3.1 Studies Abroad23-24
  • 2.3.2 Studies at Home24-25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CDA of News Reports at Home and Abroad25-27
  • 2.4.1 Studies Abroad25-26
  • 2.4.2 Studies at Home26-27
  • 2.5 Summary27-30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30-52
  • 3.1 Introduction30
  • 3.2 A Brief Overview of CDA30-41
  • 3.2.1 Definitions of CDA31-32
  • 3.2.2 Key Notions of CDA32-35
  • 3.2.3 Development of CDA35-41
  • 3.3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CDA41-44
  • 3.3.1 Description43
  • 3.3.2 Interpretation43-44
  • 3.3.3 Explanation44
  • 3.4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44-47
  • 3.4.1 The Ideational Function45
  • 3.4.2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45-46
  • 3.4.3 The Textual Function46-47
  • 3.5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Present Research47-51
  • 3.6 Summary51-52
  • Chapter Fou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ADIZ News Reports52-78
  • 4.1 Introduction52
  • 4.2 Demonstration of the Chosen Data52-54
  • 4.2.1 News Reports’ Background52-54
  • 4.2.2 Reasons for Sample Collection54
  • 4.3 Analysis of the Descriptive Stage54-65
  • 4.3.1 Lexical Classification55-57
  • 4.3.2 Modality57-61
  • 4.3.3 Transformation61-65
  • 4.3.4 Summary65
  • 4.4 Analysis of the Interpretive Stage65-72
  • 4.4.1 News Sources66-69
  • 4.4.2 News Reporting Modes69-72
  • 4.4.3 Summary72
  • 4.5 Analysis of the Explanative Stage72-75
  • 4.5.1 Institutional Context73-74
  • 4.5.2 Situational Context74
  • 4.5.3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74-75
  • 4.6 Summary75-78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78-82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78-80
  • 5.2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80-81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81-82
  • Bibliography82-88
  • Appendix88-106
  • Publications106-1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忠华,杨春苑,赵明炜;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J];外语学刊;2002年01期

2 辛斌;语言 语篇 权力[J];外语学刊;2003年04期

3 项蕴华;简述Fairclough的语篇分析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5期

4 田海龙;《后现代社会中的话语:批评话语分析再思考》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5 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02期

6 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7 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本文编号:1024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24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0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